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刪闍夜·毗羅胝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刪闍夜·毗羅胝子(Sañjaya Belaṭṭhiputta),又譯為散若夷·毘羅梨子、刪惹夷、刪闍世,是公元前5世紀印度沙門思潮時期哲學家,佛教把他歸入六師外道之一,現代學術界認為他是懷疑論者。
簡介
在佛教記載中,佛陀十大弟子中的智慧第一舍利弗與神通第一目犍連,於皈依釋迦牟尼佛前都曾拜於刪闍夜毗羅胝子門下,傳統上稱其觀點為不死矯亂(amarā-vikkhepa)論。
現代學術界基於南傳佛教和耆那教的有關記載,由於他對於業果之有無等問題,不作出確定的回答[1],為古印度的不知論,故而是一名懷疑論者。
佛教記載
《長部·沙門果經》記載的刪闍夜·毗羅胝子見解[2],同樣見於《長阿含經·沙門果經》:
“ | 我昔一時至散若毘羅梨子所,問言:大德!如人乘象、馬車,習於兵法,乃至種種營生,皆現有果報,今者此眾現在修道,現得報不?彼答我言:
世尊!猶如人問李瓜報,問瓜李報,彼亦如是,我問現得報不?而彼異論答我。 |
” |
當他被問及現世沙門果報是有(atthi)?是無(natthi)?是亦有亦無(atthi ca natthi ca)?是非有非無(nevatthi na natthi)?和他世、化生有情、妙行果、惡行果等有無的各種問題時,由於無知有畏[3],而回答為:「此事如是,此事實,此事異,此事非異非不異」。
《大毘婆沙論》所記載的他所持觀點[4],在《長部·沙門果經》和《長阿含經·沙門果經》中記載為是富蘭那迦葉的觀點。大乘佛教記載他是苦行外道,認為:「眾生所愛生死,皆因著樂,善修苦行,便得解脫」[5]。
Remove ads
不死矯亂論
關於沙門果的這組問答被稱為矯亂論(vikkhepa),其含義可參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的記載:
“ | 時實力子,復更往詣腳俱陀迦多衍那子所,而白之曰:大師!何者是仁所宗法理?於諸弟子以何教誨?勤修梵行獲得何果?彼師答曰:太子!我之所宗,作如是見,作如是說:
若有問我:『為是耶』?我報言:『是』;『為非耶』?我報言:『非』;『為是非耶』?我報言:『是非』;『非是非耶』?我報言:『非是非』。若問:後世『一、異』?亦如是答。 |
” |
《長阿含經·梵動經》稱之為『異問異答』(vikkhepa)四見之一[3],《大毗婆沙論》則稱之為四種不死矯亂(amarā-vikkhepa)論之一,即回答『不死天無亂問』時,由於愚昧無知,隨順提問者意欲而印許之[6],可類比於非一邊論,未提及誰人持這種觀點。
參見
註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