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對阿道夫·希特勒的暗殺企圖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據羅傑·穆爾豪斯(英語:Roger Moorhouse)《殺死希特勒》(Killing Hitler)一書統計,阿道夫·希特勒至少遭遇了42次暗殺,每次都沒有置他於死地。[1]:3然而,未記錄的案件數量未知,因此無法準確確定真實數字,本條目也無法收錄每次刺殺事件。除非另有說明,所有案件均發生在納粹德國時期。部分僅為暗殺計劃,並未實施。[2]

列表
更多資訊 時間, 地點 ...
時間 | 地點 | 主謀 |
---|---|---|
1932年 | 柏林凱瑟霍夫酒店(英語:Hotel_Kaiserhof_(Berlin)) | 未知 |
希特勒和他的幾名幕僚在柏林凱撒霍夫酒店用餐後病倒。懷疑是中毒,但當時沒有因此逮捕任何人。希特勒本人似乎受影響最小,可能是他的素食習慣所致。[3] | ||
1933年2月9日 | 柏林 | 路德維希·阿斯納(Ludwig Aßner) |
德國政治家、巴伐利亞州議會議員路德維希·阿斯納從法國向希特勒寄出了一封帶毒的信件。阿斯納的一位熟人向希特勒發出警告,最終這封信被截獲。[3] | ||
1934年 | 柏林 | 貝波·羅默(英語:Beppo Römer) |
自由軍團成員貝波·羅默發誓要為長刀之夜報仇,刺殺希特勒。但他還未來得及制定任何計劃,就被蓋世太保控制,關押在達豪集中營。[4]1939年釋放後,羅默立即參與了工人反納粹運動,再次策劃了對希特勒的暗殺行動。[5][6] | ||
1934年 | 柏林 | 赫爾穆特·米利厄斯(英語:Helmut Mylius) |
右翼激進中產階級黨(Radikale Mittelstandspartei)領導人赫爾穆特·米利厄斯博士指揮160人滲透到黨衛軍中,收集有關希特勒動向的信息。陰謀被蓋世太保揭露,有成員被捕。在陸軍元帥埃里希·馮·曼施坦因等有影響力的朋友的幫助下,米利厄斯成功逃脫。[7] | ||
1934–1939年 | 柏林六月十七日大街 | 諾埃爾·梅森·麥克法蘭(英語:Noel_Mason-MacFarlane) |
英國駐柏林大使館武官諾埃爾·梅森·麥克法蘭中校不信任希特勒,認為策劃刺殺希特勒可能會得到回報。他謀劃從梅森-麥克法蘭的客廳里用狙擊步槍射擊。這個客廳俯瞰六月十七日大街,那裡有一個敬禮的基地講台,希特勒在4月20日的生日遊行中正是在這裡接受德國武裝部隊的敬禮。[8]梅森·麥克法蘭向上級提出這個計劃後,遭到了拒絕。英國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勳爵說:「我們還沒到用暗殺代替外交的地步。」[9] | ||
1935年 | 柏林 | 馬維茨集團 |
德國外交部的幾名官員試圖煽動針對希特勒的軍事政變。他們分發了一封信,宣稱「效忠希特勒的誓言已經失去了意義,因為他準備犧牲德國」「現在是時候採取行動了」。[10] | ||
1935年 | 柏林 | 保羅·約瑟夫·斯圖默(Paul Joseph Stuermer) |
保羅·約瑟夫·斯圖默博士領導了一個抵抗組織,由官員、大學教授、商人和政府工作人員組成。該組織協助實施了多次暗殺行動,包括前述貝波·羅默的案件。 | ||
1937年11月26日 | 柏林 | 約瑟夫·托馬斯(Josef Thomas) |
精神病患者約瑟夫·托馬斯從埃爾伯菲爾德前往柏林,意圖刺殺希特勒和空軍司令赫爾曼·戈林,在坦白意圖後被蓋世太保逮捕。[10] | ||
1937年 | 柏林 | 黨衛軍的不明男子 |
在柏林體育宮的一次集會上,一名身穿黨衛軍制服的不明的男子試圖殺死希特勒。[10] | ||
1938年9月28日 | 柏林 | 漢斯·保羅·奧斯特、赫爾穆斯·格羅斯庫斯(英語:Helmuth Groscurth) |
主條目:奧斯特陰謀
漢斯·奧斯特少將和國防軍其他高級保守派制定計劃,如果希特勒對捷克斯洛伐克宣戰,他們就要推翻希特勒和納粹政權。在計劃中,策劃者控制的部隊將襲擊帝國總理府,逮捕或暗殺希特勒,控制政府,恢復流亡的威廉二世為皇帝。在英國和法國同意德國在《慕尼黑協定》中吞併蘇台德區後,奧斯特陰謀遭到放棄。不過,許多同謀者後來參與了7月20日密謀案。 | ||
1938年11月9日 | 慕尼黑 | 莫里斯·巴沃(英語:Maurice Bavaud) |
瑞士神學學生莫里斯·巴沃冒充記者,謀劃在希特勒經過閱兵式時從檢閱台上射殺他。但到現場後,他被人群擋住,無法下手。隨後他試圖追趕希特勒,沒有成功。在返回巴黎的途中,火車售票員發現了他,把他移交給蓋世太保。1941年5月,巴沃在柏林普洛岑湖監獄被送上斷頭台。 | ||
1939年10月5日 | 華沙 | 米哈烏·塔德烏什·托卡熱夫斯基-卡拉謝維奇(英語:Michał Tokarzewski-Karaszewicz) |
希特勒在華沙舉行勝利遊行,殊不知米哈烏·卡拉謝維奇-托卡熱夫斯基和一些波蘭軍隊士兵已經將500公斤TNT安裝在溝渠中,準備由波蘭工兵引爆。然而,在最後一刻,遊行隊伍改道,本次行動以失敗告終。[11] | ||
1939年11月8日 | 慕尼黑 | 格奧爾格·艾爾塞 |
![]() 主條目:格奧爾格·艾爾塞 § 暗殺希特勒
希特勒在貝格勃勞凱勒啤酒館發表年度演講,紀念啤酒館暴動,而德國木匠格奧爾格·艾爾塞已提前在啤酒館安裝了一枚定時炸彈。希特勒返回柏林的飛機因天氣停飛,他為趕班車提前結束演講。炸彈爆炸,造成8人死亡、62人受傷,但爆炸時希特勒已離開13分鐘。之後,艾爾塞被關押了五年多,他在達豪集中營被處決時,距離納粹德國投降還不到一個月。[12] | ||
1939年 | 柏林 | 埃里希·科德(英語:Erich Kordt) |
德國外交官、抵抗戰士埃里希·科德與軍官哈索·馮·埃茨多夫也曾策劃暗殺行動,同樣使用炸藥。但艾爾塞的暗殺行動失敗後,當局的安全限制使得獲取和隱藏炸藥過於危險,只好放棄這個計劃。[13] | ||
1941—1943(多次) | 柏林 | 貝波·羅默(英語:Beppo Römer) |
貝波·羅默與抵抗組織索爾夫圈(Solf Circle)的幾位同謀再次密謀刺殺希特勒。他從同謀尼古拉斯·馮·哈勒姆(英語:Nikolaus von Halem)那裡得到資金支持,並通過柏林市司令部的聯繫人跟蹤希特勒的動向。然而,還沒等到機會,這個陰謀就被蓋世太保識破。1942年羅默再次被捕,1944年被判死刑,9月在布蘭登堡-戈爾登監獄處決。10月,馮·哈勒姆也被處死。[14][15] | ||
1943年3月13日(多次) | 斯摩棱斯克及航班上 | 馮·特雷斯科夫、馮·施拉布倫多夫 |
在前線訪問後的回程航班上,希特勒參觀了位於斯摩棱斯克的中央集團軍群總部,期間逃過了三次暗殺計劃。
| ||
1943年3月21日 | 柏林軍械庫 | 馮·格斯多夫(英語:Rudolf-Christoph von Gersdorff) |
在與馮·特雷斯科夫上校成為親密朋友後,格斯多夫少將為了拯救德國,同意加入刺殺希特勒的行動。1943年3月13日,特雷斯科夫精心策劃的刺殺希特勒的計劃失敗後,格斯多夫宣布自己準備好參與暗殺行動,寧死不屈。
3月21日,希特勒訪問位於菩提樹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的柏林軍械庫,檢閱軍隊繳獲的蘇聯武器。赫爾曼·戈林、海因里希·希姆萊、陸軍元帥威廉·凱特爾和海軍上將卡爾·鄧尼茨等納粹高級官員和高級軍事官員也在場。作為專家,格斯多夫將帶領希特勒參觀展覽。希特勒進入軍械庫後不久,格斯多夫就啟動了藏在他衣袋中的兩枚延遲十分鐘的炸彈,想要與希特勒同歸於盡。但希特勒在不到十分鐘的時間內就匆匆走完了軍械庫。希特勒離開大樓後,格斯多夫「在最後一秒」拆除了炸彈裝置。計劃失敗後,他被調回東線,並成功逃脫了懷疑。[1]:192-193 | ||
1943年11月16日 | 「狼穴」 | 馮·德·布謝(英語:Axel von dem Bussche) |
在克勞斯·施陶芬貝格的鼓勵下,馮·德·布謝少校同意用自殺式爆殺死希特勒,方法是當模特。布捨身高超過兩米,金髮碧眼,是納粹「北歐理想」的典型代表,因此被選中在希特勒面前親自展示陸軍的新冬季制服。布歇在背包里藏了一顆地雷,計劃在擁抱希特勒時引爆。然而,在盟軍對柏林的空襲中,裝有新制服的火車車廂被毀,原定展示活動取消。 | ||
1944年2月 | 「狼穴」 | 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 |
馮·克萊斯特(Ewald von Kleist)的計劃與上述布謝的計劃類似。然而,展示制服的活動再次推遲,最終被希特勒取消。[19][20] | ||
1944年3月11日 | 貝格霍夫 | 艾伯哈德·馮·布賴滕布赫(英語:Eberhard von Breitenbuch) |
1944年3月9日,德國秘密抵抗組織成員布施和他的助手們被召集到巴伐利亞的貝格霍夫,準備於3月11日向希特勒匯報,趁機刺殺希特勒。在與特雷斯考討論後,布雷滕布赫拒絕進行自殺式炸彈襲擊,而是決定用事先藏於褲子口袋的7.65毫米白朗寧手槍,射擊希特勒的頭部。[21]布施和布雷滕布赫乘坐康多爾飛機前往巴伐利亞,獲准進入貝格霍夫。但當天早些時候,黨衛隊衛兵接到命令,不允許助手進入與希特勒的會議室,布雷滕布赫的計劃宣告失敗。[22] | ||
1944年7月20日 | 「狼穴」 | 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 |
![]() 希特勒下令將所有涉案人員逮捕並處以極刑,蓋世太保至少逮捕7,000人,下令處決4,980人。許多主要抵抗運動的重要人物和組織派系被處死和連根拔起,德國反納粹組織受到致命打擊,徹底癱瘓。此後再無有組織的反抗行動,直到二戰結束。 |
關閉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