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劍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劍道
Remove ads

劍道(日語:剣道けんどう Ken dō *)是將日本劍術加以競技化形成的武術運動[1]。正式比賽通常在室內進行,因選手赤足,對場地木地板的品質有較高要求。選手一對一進行比賽,雙方均穿劍道服、戴護具、持竹劍,按規則相互擊打有效部位(頭部、手腕及腰部),由裁判計點數判勝負。亦可舉行團體比賽,由選手數相等的團體雙方分別一對一決出勝負後計算總分。

快速預覽 使用武器, 起源地 ...
快速預覽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

段位稱號一共有初段至十段(九段、十段已廢除考試)、鍊士、教士及範士。

目前可以考取的最高段位為八段,會員國僅日本韓國中華民國三者可考取,其餘會員國只能考取至五段為止。

Remove ads

歷史

就廣義上說劍道對於不同的歷史時期及地理文化領域,有著不同的內容和意義以及理解,但基本上都包含「劍」中的劍術,以及「道」中的精神內涵,這兩大主線。

狹義的劍道或者日本劍道,是指在日本的地理文化領域內產生的:以日本刀為核心,以刀劍的使用技術為載體,以日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承為靈魂的武道。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劍道也逐漸的脫離日本走向全球化的世界,現今劍道けんどう)一詞專指現代劍道、又稱體育劍道。是近代為適應社會發展而改造過的武術、體育類競技。

而傳統的古劍道,日語稱劍術剣術けんじゅつ),是古代日本武士在戰鬥時所使用的「真正的武士刀」格鬥技。

劍道與武士的關係密不可分,可以說劍道便是由武士們發展出來的。日本地形多山,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勢力,而地域相對狹窄,資源有限,又使得地方勢力對內講求協作,對外強調競爭,因此地方勢力之間容易發生衝突,專業的武士階層便應運而生。為了與環境相匹配,武士們需要具有忠誠、勇猛、遵守規則、重視尊嚴聲譽的品質,這些特徵都融入了劍道運動當中。

到了日本史上的明治維新時期,社會快速變革,朝廷集權勢力在剷除幕府將軍諸侯割據的過程中與武士們發生了衝突。精擅冷兵的武士們對陣朝廷的槍炮,雖然勇猛地打過勝仗,最終也難逃被剿滅的命運[2]好萊塢湯姆·克魯斯主演的電影《末代武士》便是反映了該段歷史。

儘管電影中的日本武士們使用的是冷兵器,但歷史中無論是朝廷方面、還是反抗的武士方面,事實上都已經是充分利用槍炮的近代化軍隊,甚至包括幕府殘餘的新選組的土方歲三等人,都是充分利用近代的戰艦和槍炮兵器為戰;日本刀在戰爭中,連配角的作用都無法做到。

不過,由於武士們藉由手中的刀劍所展現的決死和勇武精神,給天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之傳統和維護政權法統,從明治時代開始,劍道被大力推廣普及,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劍道才被從軍訓體育科目中廢止。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劍道作為一項純粹的體育運動,逐漸興起,直到今天。

Remove ads

特點

Thumb
銃劍道

具對抗性

劍道模擬對抗雙方持刀劍器械的打鬥實戰。劍道訓練可以提高眼力、步法、應變能力。

雖然對抗性強,但由於護具完備,所以與其他技擊性運動相比,劍道是一項安全的運動,在激烈的正式比賽中也極少出現受傷。

運動化

雖然力求模擬雙方持刀劍器械的打鬥實戰,但因為道具和規則所限,變得運動化;早期甚至能夠攻擊足部、或者用腳絆倒對手,現今足部方面,無使用任何護具提供保護(薙刀術和槍術有相關的足部護具),也禁止對足部攻擊,用以保護選手,也廢止了從前准許的搶劍招式。

竹刀造型和真劍相去甚遠,雖然如此,也有仿真刀握柄的小判與刀身較胖的胴張等等類型的竹劍。一說劍道是練習對戰的感覺與出手時機,而居合道為學習正確刃筋使用法,兩者不應有所偏廢。

哲學內涵深遠

劍道里蘊藏了東方哲學的智慧,它講求氣、劍、體一致[2],以靜制動、不變應萬變、後發制人、弱勝強柔克剛等等,在劍道裡都能體會到。

劍道還很強調精神力量,通過它可以訓練出一種處變不驚、以心靜如水的沉著來應對危機的能力。

以劍客持真刀對戰為基礎想定

除了要打中要害(頭部/腹部/咽喉)或確切讓對手失去戰力(打中手部),劍道還要用刀的前端刀刃部位(打突部)切得夠深入,才算得分。

這跟西洋劍或其他競技的想定有差別。

握刀法

上段構

高舉竹刀,做劈砍之勢(分左上段、正上段)。

中段構

尖對準對手面部或喉部,是攻守兼具的姿勢。當對方打擊時,刺到對方的喉部與胸部不予給分。

下段構

劍尖對準對手左膝蓋處。

脅構(肋構)

劍斜放於腰部,正面看不見劍,是個佯降而欲突擊的式子。

八相(八相之構)

扛劍於肩上嘴與劍柄平行。

平青眼(平睛眼)

指劍尖指向對手左眼的中段,通常是對付上段時使用。

霞構

以劍尖對住對方的右手,劍尖下沉而向後傾,和指向左眼的平青眼不同,通常是對付右上段或正二刀時使用。

二刀流(雙刀)

逆二刀(左手長刀、右手短刀);正二刀(右手長刀、左手短刀)

劍道比賽

比賽方式分為團體得分賽、團體過關賽、個人賽。

通常團體賽的組員有五至七人。每場比賽均派五人(前鋒、次鋒、中鋒、副將、主將)上場。

比賽時間

  1. 比賽時間以五分鐘為基準,延長時則以三分鐘為基準。但在主審宣告有效擊刺或比賽停止後至再開始之所費時間,不包括在比賽時間之內。

勝敗之決定

  1. 比賽以三次勝負為原則,但在運營上必要時得以一次決勝負。
  2. 勝敗是以在比賽時間內先得分二次者為勝,但在一方得分一次直至比賽時間終了,則以得分一次者為勝。

團體得分賽

  1. 出場順序於每場出賽前提出名單。
  2. 勝負判定:
  • 團體比賽除下述外,得按大會所定之方法進行而決定勝敗:
  • 勝者數法:由勝者人數來決定團體之勝敗,但勝者人數相同時,以總得分次數較多之隊為勝,而總得分次數相同時,由代表者戰決定勝負。

團體過關賽

  1. 出場順序於每場出賽前提出名單。
  2. 照段位排列,段位高者在後,低者在前。
  3. 勝負判定:
  • 計時勝負一次賽,勝者繼續比賽,敗者淘汰,以未賽完選手之隊為勝隊。
  • 每場比賽時間五分鐘,時間終了未分勝負時,雙方均需退場,主將戰時,時間內未分勝負,則以不計時勝負一次,至分出勝負為止。

國際組織

國際劍道聯盟

國際劍道聯盟(英語:International Kendo Federation, FIK)創立於1970年。每3年舉辦世界劍道錦標賽。2024年7月止共有64個會員國加盟。

護具

最早在16世紀產生雛形,18世紀正式確定以現在的護具配合竹刀的對抗方式,分別為頭盔、手部、護胸、腰垂。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