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格林機槍
1860年代理查德·喬丹·加特林的多管快速射擊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格林機槍/機砲(英語:Gatling gun),或譯加特林機槍/機砲、蓋特林機槍/機砲,是美國人理查·格林發明的一種早期機槍,是世界上第一種具有實戰價值的機槍;在問世之初就擁有每分鐘600-900發的致命射速,於1862年取得專利。首次使用於美國南北戰爭,在北美印地安戰爭及19世紀末美西戰爭中大量使用。該型機槍也是清軍及日軍最早裝備的機槍種類,當時稱為「格林快砲」。使用.30-03春田步槍彈和.30-06春田步槍彈等彈藥。[1]
Remove ads

Remove ads
設計及原理

初期的格林機槍結構較為簡單,使用手搖轉柄使得槍管組沿著順時針方向旋轉,每根槍管轉到「12點鐘」位置時從頂部倒插的彈匣接收一發子彈,然後旋轉到「4點鐘」擊發,之後在底部左側將空彈殼排出,然後空轉回頂部去接收新的子彈。這種多管依次運作的設計將運作步驟分散開,有利於提高射速和槍管散熱,在迴轉一周的過程中,每根槍管相應的槍機在和槍管一起旋轉的旋轉體導槽內作往復直線運動,完成輸彈入膛、閉鎖、擊發、開鎖、抽殼等動作。
由於初期格林機槍為手搖驅動,而戰場的緊張氣氛會使射手過度緊張或興奮,會導致手搖速度不穩定而造成機槍卡殼或炸膛,從而被更穩定的馬克沁機槍所取代。直到二戰之後,開始出現不依賴手動驅動的全自動式旋管武器,使得格林式機槍得以復興。改進後的格林式武器的旋轉能源來自於馬達(外力)或彈藥氣體壓力(內力),外力方式多為西方國家軍隊使用,內力方式多為當時以前蘇聯為首的東方集團國家軍隊使用。
Remove ads
使用國
現代衍生型號

近代的格林機槍以馬達運作,並常見於戰鬥機及攻擊機等軍用飛機上,口徑亦比早期版本為大,最大射速普遍能達到3,000發/分鐘。而「格林機槍」這個名詞也變成了採用格林原理運作的多管機槍及機砲的稱呼。而近迫武器系統,則是由電腦全自動操作的格林機砲,用於防禦低空高速目標。
代表型號:
美國
- M61型20公釐"火神"6管機砲(1959年),美軍戰機主航砲
- M134型7.62公釐口徑「迷你砲」6管機槍(1963年,空軍編號GAU-2,海軍編號Mk 25 Mod 0)常用作艙門機槍
- XM214型5.56公釐口徑「微型砲」6管機槍(M134的縮小口徑版本,從沒有投產)
- XM556微型砲(由美國空彈殼公司開發的5.56公釐口徑手攜式微型砲機槍,目前還沒有獲得任何國家採用)
- GAU-19型12.7公釐口徑多管機槍,有3管或6管兩種版本。
- M197型20公釐口徑機砲(1967年),M61型的輕量型,只有3管。
- 方陣近迫武器系統,美軍使用的近程防禦武器系統(1977年)。
- GAU-12型25公釐口徑「平衡者」機砲(1993年)。
- GAU-8型30口徑「復仇者」機砲
蘇聯
- ГШГ-7.62機槍(GShG-7.62),1960年代
- ГШ-6-23機砲(GSh-6-23),蘇軍戰鬥機主航砲。
中華人民共和國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