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婆羅洲

島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婆罗洲map
Remove ads

婆羅洲馬來語Borneo星馬婆羅洲島,中國大陸稱加里曼丹島印尼語Kalimantan)是東南亞馬來群島中部的一座島嶼[1]面積743,330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三大島,僅次於格陵蘭新幾內亞,同時是亞洲第一大島。婆羅洲全境由印尼、馬來西亞汶萊三國管轄,是世界上被最多國家管轄的島嶼。

快速預覽 婆羅洲, 自然地理 ...
Thumb
婆羅洲領土區劃
Thumb
婆羅洲的衛星照片
Remove ads

地理

大陸島,位於東南亞,處於島嶼東南亞的中心部分,赤道將婆羅洲大致均分。婆羅洲擁有全世界最古老的雨林,也是印尼唯一沒活火山的主要島嶼。形成原因為沉水作用。

四面環海

臨近島嶼

河流

自古以來,婆羅洲內陸地區的交通主要靠河流運輸,有些內部山區河運更是重要的對外交通方式。婆羅洲北部的河流可通航里程很少超過160公里,許多河運不通的內部山區仍與現代社會隔絕。

地勢中高周低,水系呈放射狀。以下為婆羅洲重要的河流。

更多資訊 中文, 英文 ...
Remove ads

山與山脈

東南亞第一高峰在婆羅洲的東北端,沙巴昆達山境內的京那峇魯山海拔4095.2公尺。

婆羅洲上有數條山脈

從東北端的京那峇魯山(神山)開始,往西南延伸出一組連接的各山脈,另一端在島的西南端,西加里曼丹境內。整組山脈東北,西南走向,穿過島的中部。

  1. 京那峇魯山(神山)
  2. 依蘭山脈(Iran)。
  3. 馬勒山脈(Muller):為西加里曼丹中加里曼丹二省的天然分界線。
  4. 斯赫瓦納山脈(Schwaner):也是西、中加里曼丹二省的天然分界線,此山脈上有加里曼丹地區第一高峰Gunung Bukit Raya,高2278公尺,在中加里曼丹境內。

在馬勒山脈與斯赫瓦納山脈交接處附近,向西延伸出一條卡普阿斯胡盧山脈(Kapuas Hulu),是西加里曼丹與砂拉越的天然交界。

在婆羅洲東南部,南加里曼丹境內有一條梅拉圖斯山脈

氣候

盛行赤道氣團,為赤道多雨氣候。終年高溫多雨,年均溫24-25℃,島上降雨量最少的地區Sangkulirang,年降雨量也有1625毫米。11月到次年3月是降雨多的月份,7-8月少雨。越往島的部,降雨量越少;島內山區的降雨量比沿海地區多(年雨量達4米)。

歷史

早期華人接觸

約414年(晉安帝隆安十四年),中國僧侶法顯印度求得佛法,回歸中國途中經過南洋,曾有一提及耶婆提(Yavadvipa),根據史家的意見,認為此地是現今的婆羅洲

中國最早的通航紀錄是出現在《梁書》裡,520年(梁武帝普通元年),在中國古籍中,當時被稱為渤泥、婆利、或婆羅,後來演變成婆羅乃(Brunei),也就是現在通用的汶萊一名。在三朝裡,婆利都有遣送信使向中國朝貢方物,直至宋代這種接觸繼續保持,到了明朝一系列史無前例的官方航海便在此時開始,最著名的要算是鄭和下西洋,據記載曾兩次經過渤泥。

約1375年(洪武8年),14、15世紀時華人曾在沙巴京那峇當岸河Sungai Kinabatangan)居住,有一明朝使者黃森屏傳說還做過沿岸地區的統治者-拉惹(Rajah)。

約1772年(清朝乾隆37年),華人活動逐漸轉移到島西部,主要集中在一些金礦開採地區,如坤甸(Pontinak)和三發(Sambas),近百名客家人抵達坤甸,可說是開發此地的先驅者。

1777年華人羅芳伯在婆羅洲上(今加里曼丹西部)成立了世界第一個由華人所創立的「共和國」-「蘭芳共和國」。國家元首稱「大總制」。

1820年(道光元年),估計約有三萬六千名華人居住在此礦區內。1823年(道光四年)已達十五萬人之多。

荷蘭勢力進入自印尼蘇門達臘北移至南婆羅洲之後,他們對華人在金礦區的利益不滿,並使用權力限制華人移民貿易。爾後華人逐漸減少,不少礦工也被迫遷徙至砂拉越

Remove ads

政治

Thumb
白色區域屬於印尼,橘色部份屬於馬來西亞,綠色部份為汶萊。

分為三國領土:分別屬於馬來西亞聯邦汶萊印尼。目前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屬於三個受普遍承認的國家的島嶼[2][3][4]

經濟

島上經濟林業為主,礦產資源黃金鑽石石油等。

人口

婆羅洲人口分佈不均勻,差別極大。因沿海地區交通較便利,受海洋調節氣溫較適宜,人口主要集中在各大城市及沿地區,內部山區人口稀少,居住在內部山區的多是當地土著達雅族,其聚落多沿分佈。

更多資訊 排名, 城市/城鎮 ...
Remove ads

島上的稀有生物

Thumb
婆羅洲叢林中的黎明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