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動靜型配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動靜型配列(Active–stative alignment),又稱活格配列[1]、動作格配列[2]:32、不及物動詞分裂型配列(split intransitive alignment),是一類配列方式,這種配列中不及物動詞句的單一變元(標為 S)的格會根據其所領有的語義角色而變化。如果 S 是施事(非作格動詞),則與及物動詞句的施事論元(A)同等對待(SA=A);如果是受事(非賓格動詞),則與及物動詞句的受事論元(P)同等對待(SP=P)。[2][3]動靜型配列的語言常通過格變化或一致來呈現配列,這些語言稱為活格語言、動作格語言、不及物動詞分裂型語言。

編碼性質
如果一門語言有形態上的格變化,那麼謂語中心詞的論元一般會如下標記:
- 如果不及物動詞的單一核心變元(S)擁有施事,則與及物動詞的施事論元(A)一同標記為活格(SA=A);
- 如果不及物動詞的單一核心變元(S)擁有受事,則與及物動詞的受事論元(P)一同標記為狀態格(SP=P)。
比如高加索的喬治亞語,在非作格動詞句中,瑪麗亞姆被標上跟及物動詞主語一樣的活格後綴 -მა (-ma),而在非賓格動詞句中則被表上跟及物動詞賓語一樣的狀態格後綴 -ი (-i)。
在沒有格變化的語言裡,動靜型配列會由語序或介詞表示。有時狀態格是無標記的。[3]
Remove ads
動靜型配列也有兩種分類:[4]
- 分裂 S:大部分活格語言當中,不及物動詞句的變元 S 所擁有的格是固定的,這通常取決於中心詞是什麼樣的不及物動詞(非作格),根據其固定擁有的語義角色會有一個固定的劃分。
- 流動 S:一部分活格語言當中,不及物動詞句的變元 S 所擁有的格並不固定,因為不及物動詞並沒有固定的語義角色,語義角色取決於說話者。
例如,北高加索的巴茨語當中的分裂 S 系統,「餓」「顫抖」等非賓格動詞變元常被當作及物動詞句的受事論元,標記為狀態格;而「走」「說」「想」非作格動詞變元則常當作及物動詞句的施事論元,標記為活格。這個分類之外的其他動詞則為流動S動詞,如「滑」。[5]藏語拉薩口語 就屬於流動 S 語言,例如「我去了拉薩」,「我」可以被標記為活格,也可以被標記為靜格。標記為活格時「我」主動去拉薩,而標記為靜格時則是被動去拉薩。[6]
分布

活格語言分布於世界各處,在高加索諸語言、美洲原住民語言當中尤為集中。右圖呈現了各種配列在世界上的分布,而下表則列出了世界各區域活格語言的例子:[7]
北美洲: | 大洋洲: | 南美洲:
|
歐洲:
|
亞洲: | 重構語言: |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