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勞氏鱷目
史前爬行动物类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勞氏鱷目又稱勞氏鱷類(學名:Rauisuchia),是對一群所知有限的主龍類集合群的非正式總稱,是生存於三疊紀的掠食動物,大多數體型很大,全長通常有4至6公尺。
Remove ads
分類關係
原先勞氏鱷類被認為與引鱷科有接近親緣關係[1],但現在牠們被歸類於偽鱷類[2]。勞氏鱷目通常包括三科:迅猛鱷科、勞氏鱷科、波波龍科;以及其他來自於俄羅斯奧倫尼克階地層的物種,牠們因為太過原始,或是了解太少,所以無法列入以上三科。現在有個合理的理論,認為勞氏鱷目是個並系群,是多個彼此有關係、且各自演化的演化支,都佔據者同樣的生態位,是中型到大型的四足掠食動物。在1993年,J. Michael Parrish發現波波龍科跟鱷魚的血緣關係比較近,跟迅猛鱷科的關係較遠[3],與Juul在1994年[4]。在2003年的最近研究裡,Sterling Nesbitt提出一個不同的種系發生學研究,認為勞氏鱷目是單系群[5]。勞氏鱷目有時被當成無法歸類物種的集中地。因為許多化石材料的狀態零碎,目前很難以確定勞氏鱷類在演化史上的確切位置。然而,2002年的研究與發現,例如Gower、Benton、Walker對於Batrachotomus[6]與Erpetosuchus的研究[7],讓這群所知有限的動物在進化史上的地位開始明瞭起來。
Remove ads
鑑定特徵

約瑟·波拿巴(José Bonaparte)[8]與麥可·班頓(Michael Benton)[9]先後提出勞氏鱷目,例如蜥鱷,獨自發展出與恐龍不一樣的四肢直立方式;藉由垂直的股骨,與髖臼角度往腹側傾斜,而非股骨頸幹角度傾斜或彎曲。他們將這稱為柱狀直立方式。
直立的步態顯示勞氏鱷類是非常活耀、靈活的掠食動物。勞氏鱷類藉由移動上的優勢,獵食二齒獸類的肯氏獸科。勞氏鱷類是成功的動物,最大的頭顱可達至少1公尺長,直到三疊紀-侏儸紀滅絕事件滅絕了勞氏鱷類與其他大型主龍類。當牠們滅亡後,獸腳類恐龍才有機會成為陸地上的優勢掠食動物;在侏羅紀初期,勞氏鱷類消失,而肉食性恐龍的足跡忽然在尺寸上變大了[10]。
化石紀錄
著名的勞氏鱷類包括:生存於三疊紀中期瑞士與北義大利的鐵沁鱷(Ticinosuchus)、生存於三疊紀晚期(卡尼階晚期)阿根廷的蜥鱷(Saurosuchus)、生存於晚三疊紀晚期(卡尼階晚期到諾利階早期)美國西北部的波斯特鱷(Postosuchus)。其中一個勞氏鱷類,巨齒龍(Teratosaurus),曾經長久被誤認為是一種早期獸腳亞目恐龍[11],後來被發現不是恐龍[12][13]。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