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北京大学的二级学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歷史沿革
北京大學的地理學教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初。1904年,京師大學堂文學科計劃設立地理學門,但並未實現。1917年至1919年間,張相文教授在北大講授《中國地理沿革史》,並編寫《中國地理沿革史》講義,是北大最早的地理學課程[1]。
但是,北大城環學院的學科發展與清華大學地理系和燕京大學歷史系有更直接的淵源。1928年,清華大學成立地理系,並於1929年招收學生。1933年,改名地學系,下設地理、地質、氣象三個組。抗戰時期,北大、清華、南開三校於1938年4月在雲南昆明合併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北大地質系與清華地學系合併為地質地理氣象學系。抗戰勝利後,三校回遷,北大地質系與清華地學系各回本校,清華地學系氣象組單獨成系。1950年初,清華地學系地質組單獨成立地質系,地學系只留有地理組。1952年,中國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清華地學系調整到北京大學,與燕京大學歷史系的部分教師一起成立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1]。1952年也因此被視為北京大學地理學科建立之年[2]。
1952年,地質地理系設自然地理專業。1955年,增設經濟地理與地貌兩專業,並增加地質學教師,開始招收地質專業學生。受文化大革命衝擊,1966年停止招生。1972年,北大地質地理系開始恢復招生。鑑於在已開發國家地理學發展中,環境污染、城市化與衛星遙感技術等方面產生的影響,將地理學教育目標確定位培養理科應用人才,將理科專業與應用相結合,自然地理與環境保護結合,經濟地理與城鄉規劃相結合,地貌與遙感技術相結合,使地理學教育進入文、理、應用、技術大綜合的新時代[1]。
1978年,北大地質地理系分設為地理系與地質系。地理系下設自然地理、地貌和經濟地理三個專業。1989年,地理學系改名為城市與環境學系。1993年,環境科學本科專業開始招生。2000年,都市計畫五年制本科專業開始招生。2002年,由校長助理林建華主導[3],城市與環境系與環境科學中心[a]合併,成立了環境學院[b]。2003年,生態學本科專業開始招生。2006年,北京大學團委和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共同創立「中國大學生環境教育基地」[4]。針對環境問題的複雜性、長期性和綜合性特徵,2007年5月,環境學院的兩部分重新分開,原城市與環境學系所屬部分成立為城市與環境學院[1][3][c]。
2014年12月1日,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大樓奠基[6][7]。2021年7月,城市與環境學院新樓竣工交付[8],坐落於北大東門外[9]。2022年,城市與環境學院完成整體搬遷,將分散在北大校園各地的教學、科研空間整合集聚到城環新樓。2023年4月29日,舉行城市與環境學院新樓進駐儀式,學院黨委書記彭建主持[10]。
Remove ads
學科結構
該學院學科具有理、工、文多學科交叉的特點,以地理學為主體,並設有生態學、環境科學、城鄉規劃等多個相關學科。該學院的地理學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為國家二級重點學科。2011年,其生態學成為首批生態學一級學科。2017年,首批一流學科建設公布,包含該學院的地理學和生態學兩個學科。2018年,掛靠於該學院的北京大學生態中心成立[11]。
學院有地理學國家理科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地、環境與生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地表過程分析與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土空間規劃與開發保護自然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和塞罕壩國家級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1]。
師資力量
該學院共有全日制教學科研人員81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0人,長江講座教授和長江講席教授各1人,海外高層次引進人才2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人、四青人才19人[11]。
該學院有「環境生物地球化學」、「中國陸地植被的時空格局與生態功能」、「區域環境污染的生態健康風險」三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1個[11]。
專業設置
該院有7個系所,為城市區域規劃系、城市及經濟地理學系、自然地理與自然資源系、生態學系、環境學系、信息地理學系、歷史地理研究所
科研經費
該學院在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兩方面的科研經費接近,主要科研經費來源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技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委以及地方政府委託項目[11]。
備註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