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北稜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北稜角又稱雪山北角,是台灣雪山山脈主脊核心聖稜線雪山主峰北鄰的角峰,標高3882公尺[1][註 3],無基石,為八銳之首。位於台中市和平區平等里與苗栗縣泰安鄉梅園村交界,雪霸國家公園範圍內。北稜角與雪山主峰為兩座南北相鄰約450公尺、高度相若、山形相仿的圓頂雙峰,被認為是冰河作用在最高隆起準平原面形成的冰帽下,東西兩端冰斗切割出的雙角峰。在日治時1923年雪山被命名為次高山後,稱現今北稜角為「次高山北峰」,日治後期亦稱為「次高山北角[註 1],而相對稱南鄰的雪山主峰為「次高山南角」,亦稱為「次高山主峰」或「次高山南峰」。戰後初期的地形學書籍各相對稱為「雪山北角」(又稱雪山北峰)與「雪山南角」。[8]在此二峰更北邊,現今的雪山北峰,當時原本稱為凱蘭特崑山(竹東霞喀羅群泰雅語:b'bu' Karantakun,日文轉譯バボー·カランタックン)、塔拉庫霞山(溪頭群匹亞南泰雅語:b'bu' Talahqsyab'bu' Talax-qsya,日文轉譯タラクッシヤ山[9]:114頁註釋[7]以及日式山名「次高北山」,後來以「雪山北峰」的山名改稱該山。[註 2] 北稜角與雪山主峰兩峰間隔著和兩峰頂高度差約80公尺的冰蝕埡口,該埡口即為東北方的一號圈谷與西方的四號圈谷的分壁,可能是冰河發育所造成的冰蝕構造。[8]:(圖十三)27,214-225

快速預覽 北稜角, 最高點 ...
Remove ads

註釋

  1. 1923年雪山被命名為次高山後,同年10月,新竹州大湖郡方面日警中間市之助一行5人與泰雅嚮導6人由大霸尖山鞍部數次嘗試攀上「次高山北角」,但因天氣惡劣、斷崖絕壁險惡未能成功,無法確知當時記錄的次高山北角是現今哪一座山峰,沼井鐵太郎懷疑可能是穆特勒布山,又稱素密達的險峻山峰。[5]:224[6]:61-62在1930年代初期,聖稜線初次縱走成功前後,記錄中的次高山北角是指今雪山北峰[7]:75。日治後期固定指稱今北稜角。
  2. 日治及戰後初期稱今北稜角為「次高山北峰」及「雪山北峰」,而隨後改將日治時所稱更北邊的「次高北山」固定稱為現名「雪山北峰」。現今南湖群峰中仍同時留存有北峰與北山的混淆山名。
  3. 2017年國土測繪中心《1/5000像片基本圖》標示標高為3882.1公尺。[1]:01980年代《1/10000像片基本圖》標示3882.0公尺。[1]:0官方過去其他聯勤及經建各版的地形圖資皆未標示標高,以等高線推算約3880公尺。[2][3][4]:下冊15頁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