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城公(?—416年)[1]
|
| 代數 |
爵位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 1 |
安城公 |
|
叔孫俊 |
?—416年 |
贈安城王,諡孝元
|
| 進爵為王;弟叔孫鄰襲公爵,降為丹陽公
|
| 會稽公/鉅鹿公(?—443年)[2]
|
| 以數從征討之功賜爵
|
| 代數 |
爵位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 1 |
會稽公→鉅鹿公 |
|
劉潔 |
?—443年 |
|
| 伏誅,爵除
|
| 淮南公(417年—?)[3]
|
| 代數 |
爵位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 1 |
淮南公 |
|
司馬國璠 |
417年—? |
|
| 無子,爵除
|
| 隴西公[4]
|
| 代數 |
爵位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 1 |
隴西公 |
|
姚黃眉 |
|
贈隴西王,諡獻
|
| 武陵公(418年—?)/遼西公[5]
|
| 由安樂侯進爵
|
| 代數 |
爵位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 1 |
武陵公→遼西公 |
|
尉諾 |
418年—? |
|
| 2 |
遼西公 |
|
尉歡 |
|
尉諾第八子
|
| 3 |
遼西公 |
|
尉崙 |
|
尉歡子
|
| 鬱林公(420年—454年)[6]
|
| 代數 |
爵位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 1 |
鬱林公 |
|
司馬文思 |
420年—442年 |
進爵譙王
|
| 2 |
鬱林公 |
|
司馬彌陀 |
?—454年 |
司馬文思子
|
| 伏誅,爵除
|
| 東海公[7]
|
| 代數 |
爵位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 1 |
東海公 |
|
司馬天助 |
?—442年 |
|
| 2 |
東海公 |
|
司馬元伯 |
|
司馬天助子
|
| 降為溫縣子
|
| 長沙公[8]
|
| 以勳賜爵
|
| 代數 |
爵位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 1 |
長沙公 |
|
拓跋磨渾 |
|
|
| 武邑公[9]
|
| 由武遂子進爵
|
| 代數 |
爵位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 1 |
武邑公 |
|
拓跋受洛 |
|
|
| 南安公(?—426年)[10]
|
| 代數 |
爵位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 1 |
南安公 |
|
拓跋素 |
?—426年 |
|
| 復襲爵常山王
|
| 廣平公(?—452年)[11]
|
| 代數 |
爵位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 1 |
廣平公 |
|
張黎 |
?—452年 |
|
| 伏誅,爵除
|
| 蒼梧公[12]
|
| 代數 |
爵位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 1 |
蒼梧公 |
|
司馬景之 |
|
贈汝南王
|
| 2 |
蒼梧公 |
|
司馬師子 |
|
司馬景之子
|
| 新蔡公[13]
|
| 代數 |
爵位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 1 |
新蔡公 |
|
司馬準 |
|
|
| 降為密陵侯
|
| 博陵公[14]
|
| 代數 |
爵位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 1 |
博陵公 |
|
苟孤 |
|
|
| 犍為公/下邳公[15]
|
| 以率眾來降賜爵
|
| 代數 |
爵位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 1 |
犍為公→下邳公 |
|
費峻 |
|
|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