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區域反射療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反射學/反射療法,也稱為區帶療法,在台灣曾有腳底按摩之稱,是一種替代療法,乃以拇指、手指和手部對腳和手的特定部位施加壓力,以達疼痛緩解或健康促進之目的。它是一種偽科學,稱身體有一種"區域及其反射區之系統"[1],據稱身體器官能反映在腳和手之上,於是,對腳和手的這種按壓會反射導致相關身體部位發生物理變化[2]。
![]() |

沒有任何令人信服的科學證據表明此法有任何效果[3]。
定義
反射學(英語:Reflexology)或譯為「反射療法」,在 Cochrane Collaboration的一項綜述中定義如下:「反射療法是輕柔地操作或按壓腳的某些部位,以便在身體其他部位產生療效。」[4] 澳大利亞政府衛生部將反射療法定義為「一種施加壓力的系統,通常施加在腳上,從業者認為,這種壓力可以刺激能量並在導致疼痛或疾病的特定區域釋放『阻塞』。」[5]
反射區
先用一條假想的中線,把人體從中間切開,再把人體直接投影到手部及足部,以找出反射區(但頸部以上左右交叉,即左腦反應在右腳,右腦反應在左腳)。治療者再以手或器具按壓特定反射區,來達到治療效果。
歷史
類似反射療法的做法可能在以前的歷史時期就已存在。類似的做法在中國和埃及的歷史中都有記載。
以中國為例,古代黃帝內經「足心篇」之「觀趾法」(一種診療方法);隋朝高僧所撰《摩河止觀》之「意守足」(常擦足心,能治多種疾病);漢代神醫華佗著於《華佗秘笈》之「足心道」(意即足底的學問),司馬遷《史記》之「俞跗用足治病」(「俞」通「愈」,跗指足背)。
從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中醫經絡學說的角度,更能說明雙腳與全身的密切關係。經絡學說認為:雙足通過經絡系統與全身各臟腑之間密切相連,構成了足與全身的統一性。人體十二正經中,有六條經脈即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分布到足部。足部為足三陰經之始,足三陽經之終。這六條經脈又與手之三陽經、三陰經相連屬,循行全身。奇經八脈的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也都起於足部,沖脈有分支到足部,從而加強了足部與全身組織、器官的聯繫。因此, 臟腑功能的變化都能反映到足部上來。
現代反射療法於1913年由耳鼻喉專家菲茨傑拉德 (William H. Fitzgerald, M.D.,1872–1942) 和Edwin F. Bowers引入美國。菲茨傑拉德聲稱施加壓力在反射區對身體的其他部位有麻醉作用。此法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由護士和物理治療師英哈姆 (Eunice D. Ingham, 1889–1974) 加以改良。英哈姆聲稱腳和手特別敏感,並將整個身體映射到腳上的「反射區」上,重新命名為反射學「區帶療法」。「現代反射學家便是使用英哈姆的方法,或反射學家勞拉·諾曼 (Laura Norman) 所開發的類似技術。」
英哈姆《足的故事》專門介紹了「足部按摩療法」。一九七五年,瑞士瑪魯卡多《足部反射療法》,從學術上總結了人類關於足部反射區的自然療法。一九八五年,英國現代醫學協會正式將足部按摩方法定為「現代醫學健康法」,明確了更高的醫學地位。一九八九年,美國加州召開了「足部反射療法大會」。
影響
2015 年,澳洲政府衛生部公佈了對另類療法的審查結果,旨在確定是否有任何另類療法適合納入醫療保險範圍。反射療法是 17 種經過評估缺乏有效性證據的療法之一。因此將反射療法列為不符合保險範圍,並表示此「確保納稅人的錢得到適當使用,而不是用於缺乏證據的療法」[6]。
一項 2009年 隨機對照試驗系統性回顧和 2011年的跟進評論[3][7]結論:『對任何疾病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支持反射療法。』 ,「迄今為止,所有證據並不能令人相信對任何疾病,反射療法是有效的。」
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結論說「沒有科學證據證明反射療法可以治癒或預防任何疾病,包括癌症」[8]。
法國醫師以區域反射療法的原理,將嬰兒身體投影到耳朵上,找出耳部反射區,建立耳針療法。
因著吳若石神父外國神父的身分,加上警察廣播電臺主播李文的宣傳,在台灣各處開始流行。
張穎清的全息生物學理論給予了鄭英吉教授說理的依據。
所謂「全息生物學」,或「生物全息律」,「全息胚學說」,張穎清杜撰了「全息胚」、「全息元」的名詞,牽強附會地想要解釋幾乎一切生物現象,囊括所有生物學學科。在生物學界被公認為偽科學。以英文譯名在生物醫學期刊資料庫進行檢索,不能找到任何一篇有關全息生物學的論文。張穎清發明生物全息電圖診斷儀在手上掃描一次只需15秒鐘,就可以診斷全身有無疾病和患病的部位,等於快速地做了一次全身體格檢查。只有20世紀80年代「氣功大師」可以媲美。為世界醫學帶來重大的革命,我看獲得十個諾貝爾醫學獎都夠了。
張穎清推銷的全息電圖診斷儀號稱能在15秒查出人體哪裡有毛病,卻沒能查出自己的病。張穎清於2004年病重不治去世恰證明了他自己的研究是偽科學。在支持張穎清的幾個人看來,張穎清是中國有望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天才。他曾三度受邀前往瑞典,為有諾貝爾獎評審權的教授作報告。諾獎委員會醫學及生理學組秘書澄清,張不是應邀報告,而是由使館推薦,與會者多為華人留學生,連會議室也是私人借來的。委員會沒有推薦他為諾獎候選人的意思。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