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十二章國徽

1913-1928年間使用的中華民國國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十二章國徽
Remove ads

十二章國徽為1913年2月至1928年間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的中國國徽,又稱「嘉禾國徽」。圖案基於中國古代禮服的十二章花紋,設計者為魯迅錢稻孫許壽裳袁世凱建立的中華帝國亦沿襲作為國徽

快速預覽 十二章國徽, 細節 ...
Thumb
傳統上的十二章圖案
Thumb

設計

國徽的設計中結合了西方紋章的布局及傳統的十二章圖案[1]

中心

  • 嘉禾:一種雙穗禾,為古代吉祥的象徵。國徽上的設計來源於漢代《五瑞圖》石刻上的圖案。
  • 干:嘉禾之後的盾形。
  • 黼:斧形的圖案,象徵決斷。
  • 粉米:斧形表面點綴有白色的米粒,象徵農業的供養。
  • 山:斧形下方的緞帶組成的篆書文字,象徵穩重、鎮定。[2]
  • 日:中心上方紅白相間的圖案。
  • 黻:下方緞帶間的亞形圖案,象徵辨別、明察、背惡向善。

左側

  • 華蟲:雉雞,象徵有文彩。
  • 藻:華蟲嘴中銜藻,象徵潔淨。
  • 星辰:華蟲頭上戴有星辰。
  • 宗彝:華蟲所持的古代祭祀用的酒器,象徵供奉、孝養。

右側

  • 龍:象徵神異、變幻。
  • 月:龍角背後的圖案。
  • 火:龍身的火焰,象徵明亮。
  • 宗彝:龍所持的古代祭祀用的酒器,象徵供奉、孝養。

歷史

  • 1913年(民國二年)2月《教育部編纂處月刊》第一卷第一冊載有《致國務院國徽擬圖說明書》,文中說明國徽採用了十二章,並附有國徽圖。還在附註中說,原圖經國務院提意見,已經照改過。文章未署名,但與《魯迅日記》記載相符,應認定為魯迅等人之作。《魯迅博物館保管目錄》今發現有「袁世凱時期國徽圖案鉛模一件」,是十二章國徽圖案,鉛質,明文。

使用

Thumb
北洋政府大元帥旗使用的十二章圖案,與十二章國徽相似,但其實是大總統所佩大勳章的圖案。大勳章本是清朝皇帝所佩的大寶章,制定於1911年;推行未久,清朝滅亡,民國沿用之,改名為大勳章,由大總統佩戴,設計幾乎沒有改變。[4]
十二章國徽圖錢幣 [5]
  1. 民國3年(1914年),袁大總統側面像「壹圓」紀念幣。[6]
  2. 民國12年(1923年),鑄造「壹圓」銀幣,「壹圓」二字有大、小字兩種;同年還鑄造了「壹圓」金幣,也分大、小字兩種。
  3. 民國15年(1926年),直隸省長褚玉璞鑄銀輔幣「壹角」和「貳角」兩種
  4. 民國15年(1926年),山東軍務督辦張宗昌試鑄金幣「拾圓」和「貳拾圓」兩種。
  5. 民國16年(1927年),奉系張作霖鑄紀念銀幣「壹圓」一種。

參考文獻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