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自助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自助餐
Remove ads

自助餐(英語:buffet)是指自行選取食物的用餐方式,尤其是不設數量限制、可自由夾取足量餐點的用餐方式。其在漢語圈有不同的稱呼方式,例如在香港習慣稱「部飛」、「鋪飛」或「蒲飛」,讀音是取其英語發音;在中國大陸稱「自助餐」;在臺灣,台式「自助餐」不僅是指「buffet」 [3],「buffet」通常被譯作「百匯」[4]、「歐式自助餐」[1]或「自助式吃到飽」[2][a]

快速預覽 「buffet」的各地常用名稱, 中國大陸 ...
Thumb
自助餐起司和火腿拼盤

起源

歐洲中世紀的盛宴常會擺設許多食物,16世紀時瑞典人將擺放烈酒與小點心由賓客自取的桌子稱為「自助餐桌英語Smörgåsbord[5]。到了18世紀,這種方式在法國重新興起,並於整個歐洲廣泛流傳。到了近代,西方國家餐飲業者將其文明化和規範化,發展出現時的自助餐。

形式

Thumb
德國西式自助餐

一般的歐式自助餐(自助式吃到飽)多數都是西餐中的燜、燴、煮類的菜餚,也附有一些沙拉、麵包、湯及甜品等配菜。在高級的歐式自助餐,餐廳會安排廚師現場製作一些燒烤肉類供食客即時享用。近年,自助餐的形式已不局限於西式食品,基本上各地的食品都可以作為自助餐的菜餚,也越來越普遍。

由於歐式自助餐是不按食量計取費用的,所以有些人就發明了吃歐式自助餐的一些特殊技巧,達到花最少的錢,吃最多的食物的目的。但這樣的做法會使進餐者過多追求進食數量,超量進食會引起人體消化系統的不適,血糖升高,經常這樣對身體健康極為不利,綜合來看,過量進餐得不償失。

而歐式自助餐現在朝向多元化發展,許多料理都有效仿歐式自助餐的服務。像是日本料理韓式料理西式料理墨西哥料理蒙古烤肉等等。現在的亞洲,都有很多自助餐(自助式吃到飽)的服務,只收一個固定金額,部分餐廳會再加上10%的服務費,就是一個人頭的金額。如果用餐後剩餘食品重量超出一定範圍,部分商家可能會要求顧客額外繳納一筆費用,但商家一般會提前告知顧客,以防止顧客浪費食材。自助餐(自助式吃到飽)服務費的作用通常是為了反應食材成本,以及員工的薪資等要項。

Remove ads

臺式

臺灣的「自助式吃到飽」除了指上述顧客自由取用、無限量供應的歐式自助餐以外,也用來稱各式無限享用的飲食。可利亞餐廳於1993年在台灣推出了吃到飽促銷案,吃到飽餐廳開始風行台灣[6]。除了歐式自助餐外,還有火鍋涮涮鍋燒烤或火烤兩吃(火鍋、燒烤二合一)等等多種料理形式的吃到飽[b]

臺灣口語通稱的「自助餐」,則多指提供計量型餐點的餐廳,也就是英文裡的cafeteria、self-serve restaurant,菜色大致以家常菜為主,讓顧客自助式的夾取菜餚,或是由顧客指定、店員夾取。結帳時須到櫃台計價(採秤重或認菜色),先夾菜後付款,可自選要內用或外帶。因為消費流程大部分是不透過店員的自助式服務(self-serve),因此稱作「自助餐」。此種「臺式自助餐」通常比吃到飽更平價,其性質類似香港的兩餸飯[7]、中國的自選菜速食、馬來西亞的經濟飯[8][9]。台式自助餐除了常見於便當店之外,也應用於部分素食餐館。

而台灣的歐式自助餐為什麼要叫自助式吃到飽,可能是因為早期麥當勞等西式速食店引入台灣時,讓台灣本土一些餐飲業產生危機感,所以模仿西式速食,開了很多中式速食店,只是早期中式速食都是由服務人員幫忙夾菜,後來有些商家應該是成本考量,改由客人自己夾菜,為區分與中式速食不一樣,自己夾菜的速食店名稱就改叫自助餐(即self-serve restaurant),一推出就很受歡迎,一些中式速食也紛紛改為自助餐方式。但也有可能台灣自助餐就只是歐美的cafeteria英語cafeteria在台灣本土化後的形式,然後因cafeteria是採自己夾菜的自助式服務,所以就稱作自助餐,方便台灣顧客直觀理解。

港式

自助餐在香港非常流行。大部分酒店都有早餐、午餐或晚餐自助餐。有些日式餐廳亦有放題服務,亦即是定價內可任意選擇放題餐單內的食物,不設上限。部分設時間限制,如90分鐘或2小時。

自助餐圖集

參見

註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