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華嚴塔 (上海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華嚴塔,又名松隱塔[1]:202,位於上海市金山區亭林鎮的松隱禪寺內,是一座七級磚木結構的樓閣式方塔。該塔始建於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建成後塔內藏有血書華嚴經而得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塔得以多次維修。2002年,華嚴塔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2]。
歷史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德然和尚在今金山區修建了一座寺廟,取名為松隱庵。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德然和尚帶領徒弟募集資金,在庵內修建一座方塔,耗時四年建成。建成後塔頂存放了由德然等僧人刺破手指,由僧道和尚寫成的81卷血書華嚴經,該塔也因而得名華嚴塔。明正統年間,這座松隱庵被御賜匾額「松隱禪寺」。[3][4]
該塔建成之後,與圓應塔、興聖教寺塔和李塔並稱為「松江府四塔」。明、清、民國時期均有修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華嚴塔因年久失修,塔頂已經出現傾斜。1961年,華嚴塔遭到雷擊,致使飛檐構件大部分墜落。1962年10月3日,華嚴塔被金山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和金山縣文物部門整修了該塔,塔心木得以扶正,清除了塔上的朽壞構件,並在塔頂安裝了避雷針。此後華嚴塔於1969年、1979年得以修繕,1982年時在塔的周圍修建了長達84米的圍牆。1999年該塔由金山區人民政府和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出資200萬元進行整體大修,重建了塔剎和塔檐,使其基本恢復了原貌。2002年,華嚴塔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4][5][6][7]:35
Remove ads
結構
華嚴塔位於今上海市金山區亭林鎮松隱禪寺內,塔為七級磚木結構的樓閣式方塔,整體建築風格偏近於唐代。該塔高31.25米[a],底寬3.33米,塔檐飛出,塔內修有扶梯。塔座上刻有崇閣,閣上供奉有千佛,下方雕刻有釋迦牟尼、多寶佛,周邊刻有護法。[4][5]
出土文物
1999年的修繕中,考古人員在華嚴塔塔頂的寶剎內發現了39組文物,其中包括一部放置於木函中的血書華嚴經(殘)、一件元代銅龍頭魚尾獸、一件明代貼金木坐佛、一件清代純金蓮花童子立像、一件鎏金銀佛、一件銀龕帶蓋木雕、若干枚錢幣、若干念珠以及15顆舍利子等。[4][7]:35-36
注釋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