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南匈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南匈奴,公元48年,匈奴分裂,殘留在北方蒙古高原的部落,被中國稱為北匈奴;由匈奴貴族日逐王比在南方內蒙古一帶建立的匈奴政權,相對於北匈奴,被稱為南匈奴。南匈奴親附於東漢之下,成為附庸。304年,南匈奴單于劉淵建立前趙,推翻晉朝後,開啟五胡十六國時代。
歷史
前121年(元狩2年),河西地區的渾邪王與休屠王投降漢朝[1]。渾邪王與休屠王原擁有的領土,改建為武威與酒泉二郡,其40,000餘投降牧民被分散至隴西、北地、上郡、朔方、雲中等五郡之外,稱為五屬國,成為漢朝附庸[2][3]。
48年,匈奴立蒲奴為單于,日逐王比率眾南下,自立呼韓邪單于,建庭五原塞(今內蒙古包頭),依附東漢稱臣,被漢光武帝安置在河套地區。次年,遷庭於美稷縣(今內蒙古準格爾旗西北),即「南庭」。漢朝置使匈奴中郎將,控制南匈奴部眾。分布地區包括今甘肅慶陽、寧夏、山西、陝西、河北省北部,內蒙古呼和浩特至包頭一帶。
83年,鮮卑擊敗北匈奴,南匈奴單于上書漢庭,希望藉此機會北伐,王庭回到北匈奴。但被阻止[5]。
89年至91年間,東漢竇憲等將軍,與南匈奴合作,深入塞外,擊破北匈奴,南匈奴勢力大增。
因部族成分複雜,難以駕馭控制,漢朝又利用各種方式分化其部眾,造成內部不隱,多次入寇東漢邊塞殺官吏,又與鮮卑多次聯兵深入內地襲掠,期間幾位南單于被部屬所殺。
187年,張純聯合烏桓反叛,東漢征發南匈奴人,協助平叛,單于羌渠派左賢王於夫羅率眾前往。但南匈奴國內反對出兵,引發叛亂,羌渠被殺。188年,族人擁立須卜骨都侯為單于,於夫羅滯留在東漢,無法回國。189年,須卜骨都侯去世,但東漢不讓於夫羅回國,南匈奴國內由老王監國。
189年,漢靈帝去世,何進被殺,於夫羅趁亂獨立,跟白波賊合流進犯太原、河內等地。董卓本受命前往征討。後董卓掌控朝政,立漢獻帝,控制中央政府,各地軍閥起兵。於夫羅先與袁紹合作,後歸附曹操。
195年,於夫羅去世,其弟呼廚泉繼位為單于。其子劉豹,成為左賢王。
建安年間,曹操將南匈奴分成五部,以劉豹為左部帥,其餘部帥都以部落中尊貴的劉氏出任,又選漢族人擔任司馬以監督南匈奴五部。曹魏末年,改部帥為都尉,南匈奴左部都尉統帥一萬多落居於太原郡茲氏縣(今山西省汾陽市),右部都尉統帥六千多落居於太原郡祁縣(今山西省祁縣),南部都尉統帥三千多落居於平陽郡蒲子縣(今山西省隰縣),北部統帥四千多落居於新興縣(今山西省五台縣),中部統帥六千多落居於太原郡大陵縣(今山西省文水縣)[6] [7][8]。咸熙年間,左賢王劉豹之子劉淵至曹魏首都擔任人質。
在去卑死後,其子劉猛繼為右賢王,統率部眾,但因不服晉朝命令,271年起事攻打并州,失敗。272年,遭暗殺而死。劉淵多次向晉朝請求回到故鄉,但不被允許。在劉豹死後,劉淵繼為左賢王,回到并州。
290年,楊駿封劉淵為五部大都督,總理南匈奴五部。司馬穎出鎮鄴城時,將劉淵召到鄴城為人質,同樣封其為寧朔將軍,監理南匈奴五部。八王之亂期間,右賢王劉宣與族人秘密擁戴劉淵為大單于,但劉淵滯留在鄴城,無法回國。304年,司馬穎遭攻打,劉淵建議司馬穎讓他回國,領五部匈奴來援,司馬穎封他為北單于,讓他回國。回到并州後,劉淵繼位為大單于。同年,劉淵稱帝,建立漢趙。310年,劉淵去世,其子劉和繼位,但旋即遭劉聰殺死,遂由劉聰繼任。此後開啟中國歷史上的五胡十六國時期。
Remove ads
政治體制
南匈奴19種族
南匈奴是由多個部族聯合組成的國家,其下擁有多個種族,《晉書》中記錄其下有19個種族[9],包括了:
社會形態
南匈奴的漢化程度很高,至東漢末期時,多放棄游牧,改採農業定居方式。他們被編戶,除了繳稅之外,還要為漢朝服兵役。
南匈奴單于列表
Remove ads
延伸閱讀
[編]
註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