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南橋無原罪始胎聖母堂

简称南桥天主堂,又称卜罗德祠,是上海市奉贤区的一座天主教教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桥无原罪始胎圣母堂
Remove ads

南橋無原罪始胎聖母堂,簡稱南橋天主堂,又稱卜羅德祠,是上海市奉賢區的一座天主教教堂,建於1862年,在南橋鎮新建中路558弄[1],供奉聖母無原罪始胎為主保,屬於天主教上海教區管轄,是浦南總鐸區座堂,也是浦南地區和奉賢區的活動中心[2],占地約0.27公頃。南橋堂所屬本堂、分堂共40座,其中分布在奉賢境內的有29座[3]。院內還有一座建於1928年的司鐸住院,又稱神父樓,因淞滬會戰期間國民革命軍第八集團軍司令部位於此而被以抗日第八集團軍司令部的名義列入奉賢區文保單位名錄

快速預覽 南橋無原罪始胎聖母堂, 國家/地區 ...
Remove ads

歷史

天主教約於明末傳入奉賢。相傳奉城之西的高橋有一戶陶姓人家信奉天主教,後陶姓人家一女嫁於南橋的一戶鞠姓人家,由此鞠家也入了天主教。之後,天主教便在奉賢逐漸傳開[2]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前就有外國傳教士到南橋鞠家廳舉行宗教禮儀,但具體人員至今已無從查考。1842年,由南橋當地人士鞠懷永捐地集資,造小教堂一所。1857年辦育嬰堂,其經費由江南代牧區羅伯濟主教提供,本堂司鐸為法籍祿司鐸,當時收嬰孩60名左右[4]

因人設堂

咸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軍進攻南橋,各地民眾向法籍司鐸梅德爾求援。梅司鐸遂向法國海軍少將卜羅德求救。他同英國海軍少將何伯決定,不僅要保衛上海縣城、城廂區及租界,還要擴大防禦範圍到達方圓三十英里以內的各個農村。同治元年四月十九日(1862年5月17日),法聯軍溯黃浦江而上,直抵南橋鎮,協助清政府鎮壓太平軍。當時南橋鎮已被太平軍占領,軍隊據守在土城中。下午6時許,卜羅德正在布陣時,被太平軍突襲,飛來的槍彈射中心臟,他立即倒地身亡。5月26日,在洋涇浜天主堂為卜羅德舉行了追悼儀式。數星期後,清政府敕令兩江總督,傳令上海道台,以皇帝名義為卜羅德致哀,並按清政府祀典應建立祠廟(一鞠姓地主獻宅),地方官定期祭祀,後因卜羅德是天主教徒,乃改造成教堂式樣[5]。同年教堂落成[4]

堂務日興

同治七年(1868年),南橋天主堂按天主教友子女必須到教會學校讀書和本堂區創辦一所完全小學、總鐸區要創辦一所初級中學的規定,在西廳開設讀經班及古文學堂,名若瑟書院。宣統元年(1909年),育嬰堂因缺乏經費而停辦。

民國十一年(1922年),成立浦南總鐸區,南橋堂為浦南總鐸區座堂,負責管理奉賢、金山松江(浦南地區)等地教務,總鐸由國籍顧遂初擔任。南橋天主堂為總本堂,管轄胡村、高橋、亭林三處本堂(後發展為南橋、張堰、胡村、南高橋、亭林、朱涇、杜家行等7個本堂)。此後外籍教士不來常駐,唯主教每五年來巡視一次。民國十三年(1924年)因學生多,校舍不夠,便建造樓房五上五下,其經費由學費及教友徐季賢、王明山等資助。

民國十七年(1928年),張懷良繼承總鐸,造司鐸住院(神父樓),經費由法國人姚宗李主教及荷蘭人平方濟司鐸、南匯人顧守耕資助。民國二十年(1931年),奉賢全縣教徒1375人,主要集中於南橋區,占全縣教徒半數[2]。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因若瑟書院學生增加,又造新校舍兩座,計24間,其經費有歷年米租及總鐸區各堂司鐸、上海陸伯鴻等人捐助,但大部分經費仍為主教惠濟良資助。次年,新校舍落成,惠濟良主禮;學校由馬相伯改名為「耀蟬」(若瑟上海話譯音),取荀子「明火振樹」之意,另開設初、高中。當時主教給予津貼平均每年2100元。同年8月,時任中華全國公教進行會總監督于斌(後任南京總主教樞機)到訪。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8月起,國民革命軍第八集團軍司令部曾設於教堂神父樓2樓,司令張發奎在此主持浦東、浦南防務。當時還邀請郭沫若夏衍田漢林默涵等30餘人來南橋參加奉賢縣軍民抗日聯歡大會,杜月笙宋子良等也曾來此慰軍。金山衛戰鬥後,11月7日軍隊撤離,南橋淪陷,日軍占據校舍,學校停辦,次年秋,在育嬰堂原址開設讀經學堂。又次年秋,開設初級小學低二班。

民國三十一年(1943年),張伊耕繼承總鐸。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春,校舍交還後,恢復小學及幼稚班。秋季恢復中學。時,堂有130畝堂田。

1949年,上海解放,學校向奉賢縣人民政府登記。此時,奉賢全縣教友共4724人[2]。1950年春,因學校學生數太少,中學部與建華中學合併,改為耀華聯中,總鐸張伊耕脫離董事會[4]。1952年,正式脫離教會;後該校成為上海市奉賢中學前身[6]

百折命運

1952年,張伯安繼承總鐸。1954年全縣教友5709人,主要分布於農村[7]。南橋本堂口的教友,1953年有336人,1954年為352人,堂內還有修女3人[3]

文化大革命期間,教徒的宗教活動受到強行禁止[8],教堂、神父樓1966年後分別被文化館、少年宮占用[3],並曾被占用為奉賢縣展覽館。

1982年,南橋天主堂由上海教區出資3萬元重建,次年12月8日恢復開放,由李思德助理主教、張伯安總鐸主持復堂禮儀。1983年2月12日,奉賢縣成立天主教愛國會(籌),俞光華任主任。11月23日,委員擴大為23人,設常委11人,受上海市天主教愛國會領導,同日成立南橋天主堂管理委員會[8]

1984年,周心怡任本堂神父,時有教友約2000名。1993年12月,為紀念復堂10周年,上海教區主教金魯賢到教堂主持彌撒慶典大禮。[6]1995年8月,經批准登記[9],此時南橋堂區教友約有600人,遇大瞻禮時到堂參禮可達1400人。2000年5月11日被列為奉賢縣文物保護單位。7月收回東面一棟辦公樓,並加以修復。2001年,堂區有教友1346人;當年,奉賢境內共有12座天主堂,均隸屬於南橋天主堂[6]

2003年1月10日,馬達欽任浦南總鐸兼南橋天主堂本堂神父[4],當時堂區有教友約2000人。2008年,奉賢區統計實名實姓天主教教友有8000多人[7]

2009年聖誕節前夕,盧慶林神父任南橋天主堂本堂,兼管浦南總鐸區。次年4月初,南橋天主堂進行重修,拆除原來搭建的臨時房,修建或砍伐影響神父樓排水採光的樹木[7]。2011年7月20日,神父樓以抗日第八集團軍司令部的名義列入奉賢區文保單位名錄。

2010年前後,因市政規劃及資源整合要求,上海教區啟動南橋堂區「四堂合一」項目,將莊行聖方濟各堂俞家聖母主保堂胡村聖母領報堂六里墩聖母玫瑰堂合併為南上海天主堂(南橋新堂)。該堂於2021年9月30日動工,2023年8月竣工,11月9日奉獻聖堂。2025年1月29日起,因南橋鎮停止配送煤氣罐,南橋堂區神父遷居於南上海天主堂[10]

該堂在修建南上海天主堂前彌撒時間為:平日7:00; 主日7:00、8:30[4]。南上海天主堂落成後,自2023年11月4日起,將8:30堂彌撒轉至南上海天主堂,並改為9:00[11]。2025年1月29日後,又將平日彌撒轉移至南上海天主堂[10]。至此,南橋天主堂只有每周日7:00的一堂彌撒。

Remove ads

建築

南橋天主堂坐北朝南,建築面積410.2平方米,磚木結構,融中西建築風格於一體,長26米,寬12米,高約15米[12];南立面呈哥德式建築風格,長33.6米,寬13米,教堂周圍青磚牆體厚80公分,全堂可容800人。正立面的雙柱以愛奧尼柱式為主要構圖元素,聖壇部分為江南民居屋面風格[13],並在室內增加了精緻的鎏金裝飾。教堂內曾存卜羅德像及凌雲所撰平「粵寇」(對太平軍的蔑稱)抱對柱,辛亥革命前,每任縣官到奉賢上任均須向卜像致敬。教堂正南原有圓型鐘塔,藏90斤銅鐘,供報時之用;報時系以正午陽光為準。民國時,附近仍有育嬰堂遺址,上有「少者懷之」匾額一方,小屋數間[14]

院內南橋堂西北側還有神父樓一座,坐北朝南,為五開間二層樓四坡頂建築,東西長18.9米,南北進深9.6米,通高9米,檐高6米;南立面以外凸方柱將屋分為五跨,中設層間線,方形窗框及門框上方飾外凸線條及歐式紋樣;總占地面積224.7平方米,建築面積449.4平方米[15]

Remove ads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