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南宛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南宛河(傣那語:ᥘᥛᥳ ᥝᥢᥰ,意為「太陽河」),又作南碗河、南畹河,又名羅壩河[3]:529,清時稱岡椀河[4],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是瑞麗江的最大支流,下游為中國與緬甸的界河。
Remove ads
地理
南宛河發源於隴川縣護國鄉邊河村干崖梁子南麓野油壩、蕨地壩等山谷[5]:425,海拔2,520米,正源稱野油壩河,至護國稱護國河,進入隴川盆地、匯合紅岩河後稱南宛河[2]:35。麻栗壩以上為上游,長33.4千米。自東北向西南貫穿隴川盆地,在隴川縣城章鳳西南的南蘭村進入瑞麗市峽谷區,成為中緬界河[6]:118。麻栗壩至南蘭為中游,長48.6千米。在納木多以西折向東南、進入瑞麗壩區[7]:170,在瑞麗市弄島鎮容棒旺匯入瑞麗江[8]:124-125,南蘭至容棒旺為下游,長66.5千米,大部分為中緬界河[1]:92。
根據上游麻栗壩水文站1963年至1990年間測得數據,南宛河最大洪峰流量458立方米/秒,最小流量河干斷流;年平均流量最大值18.2立方米/秒,最小7.83立方米/秒,平均11.3立方米/秒;最大年徑流量5.77億立方米,最小2.48億立方米,平均3.56億立方米[2]:35。
資源
南宛河是隴川盆地主要灌溉水源[5]:64,全流域有耕地面積1.79萬公頃,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甘蔗等[1]:92。水能理論蘊藏量21.78萬千瓦,其中幹流9.5萬千瓦[9]:22。為解決隴川壩1.51萬公頃農田灌溉,中游隴川盆地內建有大(二)型麻栗壩水庫,總庫容10,665萬立方米,於2004年圍堰截流[1]:92。
災害
南宛河流域的自然災害主要是洪澇、泥石流,由於暴雨頻繁、水土流失嚴重,幹流中游局部地段形成「地上懸河」,1974年7月隴川連續暴雨,南宛河決口三十多處,農田受災3,000公頃,8個村寨被淹沒,造成18人死亡;2004年7月5日洪澇,農田1.13萬公頃受災,損壞房屋13,936間,造成17人死亡。[1]:92
邊界
1960年,中緬政府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邊界條約》,廢除緬甸對中國的猛卯三角地(南碗指定區)所保持的「永租」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意把面積約220平方公里的土地移交給緬甸,用以交換原中緬南段未定界上的班洪、班老兩個部落,該段邊界以南宛河為界[10]。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