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或地區
|
首府
|
時期
|
簡述
|
前殖民時期
|
馬蓬古布韋王國 Mapungubwe
|
馬蓬古布韋山
|
約13世紀
|
班圖人建立馬蓬古布韋王國,位於沙希河與林波波河的交匯處,範圍包括現今南非共和國的林波波省。
|
穆塔帕王國 Mwene we Mutapa
|
大辛巴威
|
15世紀至18世紀
|
南部非洲的古老王國,其疆域可能延伸至林波波河。
|
穆提特瓦王國 Mthethwa
|
|
約1780年至1824年
|
恩古尼人建立的王國,由大約30個部落聯盟組成,位於現今夸祖魯-納塔爾省東北部。
|
恩德萬德韋王國 Ndwandwe
|
|
約1780年至1826年
|
18世紀有一支講班圖語的恩古尼人,在蓬戈拉河和黑烏姆福洛濟河之間建立的王國。
|
祖魯王國 Wene wa Zulu
|
夸布拉瓦約 岡岡德羅烏 烏倫迪
|
1816年至1897年
|
|
姆蓬多王國 EmaMpondweni
|
烏姆津武布河口
|
19世紀
|
|
|
荷屬開普殖民地 Nederlandse Kaapkolonie
|
好望堡 → 開普敦
|
1652年4月6日至1795年9月16日
|
15世紀末歐洲探險家發現好望角。1652年揚·范里貝克代表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非洲南部建立開普敦,作為荷屬東印度往返歐洲的中途站,負責建設好望堡(Ford de Goede Hoop),並一直使用到1674年,隨後被1666年建造的好望堡(Kasteel de Goede Hoop)取代。
根據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勞工合同,歐洲工人必須為公司服務至少五年,之後可以作為荷屬開普殖民地的自由民使用土地,他們首先居住的地方稱為「綠地」(Amstel)和「荷蘭花園」(Hollandsche Tuin)。自由民進入荷屬開普殖民地被視為歐洲白人在南非永久定居的開始,最終演變成為開普荷蘭人和布爾人,即現今阿非利卡人的先祖。
|
→ 巴達維亞開普殖民地 → Bataafse Kaapkolonie
|
開普敦
|
1803年2月21日至1806年1月10日
|
1795年發生梅森堡戰役,英國占領開普敦,根據1802年簽署的《亞眠條約》,英國於1803年3月1日將開普敦轉讓給荷蘭,由於巴達維亞共和國於1796年將荷蘭東印度公司收歸國有,所以開普敦成為海牙直接統治的殖民地。
|
|
斯韋倫丹共和國 Republiek van Swellendam
|
斯韋倫丹
|
1795年6月17日至1795年11月4日
|
當地居民因對荷蘭東印度公司產生不滿,而效仿法國大革命宣布成立共和國,隨著好望角被英國占領而解體。
|
格拉夫-里內特共和國 Republiek van Graaff-Reinet
|
格拉夫-里內特
|
1795年至1796年
|
當地居民因對荷蘭東印度公司產生不滿,而宣布成立共和國,隨著好望角被英國占領而解體。
|
索特潘斯堡共和國 Republiek van Zoutpansberg
|
索特潘斯堡村
|
1835年至1864年
|
|
溫堡 Winburg
|
溫堡鎮
|
1836年至1844年
|
|
波切夫斯特魯姆 Potchefstroom
|
波切夫斯特魯姆鎮
|
1837年至1844年
|
|
納塔利亞共和國 Natalia Republiek
|
彼得馬里茨堡
|
1839年至1843年
|
|
溫堡-波切夫斯特魯姆共和國 Republiek Winburg-Potchefstroom
|
溫堡和波切夫斯特魯姆
|
1844年至1848年
|
|
克利普河共和國 Republiek van Kliprivier
|
雷地史密斯
|
1847年至1848年
|
|
萊登堡共和國 Republiek van Lydenburg
|
萊登堡
|
1849年至1860年
|
|
烏得勒支共和國 Republiek van Utrecht
|
烏得勒支
|
1852年至1858年
|
|
南非共和國 Zuid-Afrikaansche Republiek
|
普利托利亞 波切夫斯特魯姆(1858年至1860年)
|
1852年至1877年
|
|
海德堡(流亡政府)
|
1880年至1881年
|
|
普利托利亞
|
1881年至1902年
|
|
奧蘭治自由邦 Oranje-Vrystaat
|
布隆泉
|
1854年至1902年
|
|
霍森共和國 Republiek van Goosen
|
魯伊赫龍德、馬菲肯
|
1882年至1883年
|
|
斯特拉蘭共和國 Republiek Stellaland
|
弗雷堡
|
1882年至1883年
|
|
斯特拉蘭合眾國 Verenigde Staten van Stellaland
|
弗雷堡
|
1883年至1885年
|
新共和國 Nieuwe Republiek
|
弗萊海德
|
1884年至1888年
|
|
烏平托尼亞共和國 Republiek van Upingtonia → 萊登斯魯斯特共和國 → Republiek van Lijdensrust
|
赫魯特方丹
|
1885年至1887年
|
|
小自由邦 Klein Vrystaat
|
彼得勒蒂夫
|
1886年至1891年
|
|
南非共和國(馬利茲起義) Zuid-Afrikaansche Republiek
|
普利托利亞
|
1914年至1915年
|
|
|
開普殖民地 Britse Kaapkolonie
|
開普敦
|
1795年9月16日至1803年2月21日
|
1795年發生梅森堡戰役,英國占領開普敦,根據1802年簽署的《亞眠條約》,英國於1803年3月1日將開普敦轉讓給荷蘭。
|
1806年1月10日至1910年5月31日
|
1803年發生拿破崙戰爭,導致之前簽署的《亞眠條約》失效;1806年發生布勞烏堡戰役後,英國重新占領開普敦,1814年簽署《英荷條約》,確認該地主權移交給英國。
|
英屬卡弗拉里亞 Brits-Kaffrarië
|
格拉罕鎮(1835年至1847年) 威廉王鎮(1847年至1866年)
|
1835年至1866年
|
|
納塔爾殖民地 Natalkolonie
|
彼得馬里茨堡
|
1843年至1910年
|
|
奧蘭治河主權地 Oranjerivier-soewereiniteit
|
布隆泉
|
1848年至1854年
|
|
巴蘇陀蘭 Basoetoland
|
馬塞盧
|
1868/71年至1884年
|
|
礦工共和國 Diggers Republic
|
克里普德里夫特
|
1870年至1871年
|
1870年7月30日,斯塔福德·帕克在克里普德里夫特(Klipdrift)成立一個短命國家,自稱為「鑽石礦工共和國」,又稱為「克里普德里夫特共和國」;1871年2月,英國官員抵達該地,帕克解散政府並宣布辭職。
|
德蘭士瓦殖民地 Transvaalkolonie
|
普利托利亞
|
1877年至1881年; 1902年至1910年
|
|
奧蘭治河殖民地 Oranjerivierkolonie
|
布隆泉
|
1902年至1910年
|
|
|
沃特布爾地 Waterboersland
|
格里夸鎮
|
1813年至1871年
|
|
科內利斯·科克地 Cornelis Koksland
|
坎貝爾
|
1813年至1857年
|
|
亞當·科克地 Adam Koksland
|
菲利普波利斯
|
1825年8月25日至1861年12月26日
|
1823年,英國傳教士約翰·菲利普在南非開拓定居點,格里夸族酋長亞當·科克二世帶領族人遷移在該地定居,並成為倫敦會傳教站的保護者,直至該地被布爾人大遷徙開拓者占領。
|
東格里夸蘭 Griekwaland-Oos
|
科克斯塔德
|
1861年至1879年
|
|
西格里夸蘭 Griekwaland-Wes
|
金伯利
|
1870年至1871年
|
|
|
南非聯邦 Unie van Suid-Afrika
|
普利托利亞(行政首都) 開普敦(立法首都) 布隆泉(司法首都)
|
1910年5月31日至1961年5月31日
|
1910年南非聯邦成立,合併英國原有的四個殖民地:開普、納塔爾、奧蘭治河和德蘭士瓦;1931年英國國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令》,南非聯邦成為自治領,實際上相當於實質獨立的主權國家。
|
西南非洲 Suidwes-Afrika
|
溫荷克
|
1915年7月9日至1990年3月21日
|
1915年南非占領德屬西南非洲,根據一戰結束後簽訂的《凡爾賽條約》,成為南非管轄的國際聯盟託管地;隨後,二戰爆發導致國際聯盟崩潰,南非政府於戰後拒絕將西南非洲交還為聯合國託管地,並一度計劃將其併入為南非第五省。1966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宣布終止南非對西南非洲的託管;然而,南非仍然繼續控制西南非洲。1968年聯合國大會決議,將西南非洲改名為納米比亞;1978年起南非逐步給予西南非洲有限的地方自治,並於1985年組成過渡政府,最終於1990年獲得獨立,成為納米比亞共和國。
|
南非共和國 Republiek van Suid-Afrika
|
普利托利亞(行政首都) 開普敦(立法首都) 布隆泉(司法首都)
|
1961年5月31日至現在
|
1960年南非舉行公投,決定以共和國取代聯邦,根據1961年修訂的《南非憲法》,南非脫離大英國協並解散聯邦,重新成立為共和國。
|
|
開普省 Kaapprovinsie
|
開普敦
|
1910年至1994年
|
1910年南非聯邦成立,合併英國的四個殖民地,成為南非最初的四個省。1913年南非開始實施種族隔離,黑人多數群體被限制在特定區域,約於1950年代末開始逐漸合併為「家園」,也稱為「班圖斯坦」。1994年4月27日,南非首次舉行全部民族參與的大選,所有省和黑人家園均被解散,重新併入劃為九個省。
|
納塔爾省 Natalprovinsie
|
彼得馬里茨堡
|
奧蘭治自由邦省 Oranje-Vrystaat
|
布隆泉
|
德蘭士瓦省 Transvaal
|
普利托利亞
|
|
博普塔茨瓦納* Bophuthatswana
|
馬菲肯(至1977年) 姆馬巴托(1977年至1994年)
|
1972/77年至1994年
|
茨瓦納人的家園,1961年獲得領土管理,1971年成立議會,1972年成立自治政府,1977年獲得南非承認獨立。
|
西斯凱* Ciskei
|
茲韋利查(至1981年) 比紹(1981至1994年)
|
1972/81年至1994年
|
科薩人的家園,1961年獲得領土管理,1971年成立議會,1972年成立自治政府,1981年獲得南非承認獨立。
|
加贊庫盧 Gazankulu
|
吉亞尼
|
1973年至1994年
|
聰加人的家園,1962年獲得領土管理,1971年成立議會,1973年成立自治政府。
|
卡恩格瓦尼 KaNgwane
|
紹曼斯達爾(至1980年代中期) 路易埃維爾
|
1984年至1994年
|
斯威士人的家園,1976年獲得領土管理,1977年成立議會,1984年成立自治政府。
|
夸恩德貝勒 KwaNdebele
|
錫亞布斯瓦(至1986年) 夸姆赫蘭加(1986年至1994年)
|
1981年至1994年
|
恩德貝萊人的家園,1977年獲得領土管理,1979年成立議會,1981年成立自治政府。
|
夸祖魯 KwaZulu
|
農戈馬(至1980年) 烏倫迪(1980年至1994年)
|
1977年至1994年
|
祖魯人的家園,1970年獲得領土管理,1972年成立議會,1977年成立自治政府。
|
萊博瓦 Lebowa
|
塞斯赫戈(至1974年) 萊博瓦科莫(1974年至1994年)
|
1972年至1994年
|
北索托人的家園,1962年獲得領土管理,1971年成立議會,1972年成立自治政府。
|
庫瓦庫瓦 QwaQwa
|
維特西斯胡克 → 普塔迪賈巴
|
1974年至1994年
|
南索托人的家園,1969年獲得領土管理,1971年成立議會,1974年成立自治政府。
|
特蘭斯凱* Transkei
|
烏姆塔塔
|
1964/76年至1994年
|
科薩人的家園,1956年獲得領土管理,1963年成立議會,1964年成立自治政府,1976年獲得南非承認獨立。
|
文達* Venda
|
西巴薩(至1979年) 托霍延杜(1979年至1994年)
|
1973/79年至1994年
|
文達人的家園,1962年獲得領土管理,1971年成立議會,1973年成立自治政府,1979年獲得南非承認獨立。
|
|
布希曼蘭 Bushmanland
|
楚姆奎
|
1976年至1989年
|
桑人的家園。
|
達馬拉蘭 Damaraland
|
霍里克薩斯
|
1980年至1989年
|
達馬拉人的家園,1977年成立議會。
|
東卡普里維** East Caprivi
|
卡蒂馬穆利洛
|
1972年至1989年
|
洛茲人的家園,1972年成立議會,1976年成立自治政府。
|
赫雷羅蘭 Hereroland
|
奧卡卡拉拉
|
1968年至1989年
|
赫雷羅人的家園。
|
卡奧科蘭 Kaokoland
|
奧普沃
|
1980年至1989年
|
辛巴人的家園。
|
卡萬戈蘭** Kavangoland
|
龍杜
|
1970年至1989年
|
卡萬戈人的家園,1970年成立議會,1973年成立自治政府。
|
納馬蘭 Namaland
|
基特曼斯胡普
|
1980年至1989年
|
納馬人的家園,1976年成立議會。
|
奧萬博蘭** Ovamboland
|
翁丹瓜
|
1968年至1989年
|
奧萬博人的家園,1968年成立議會,1973年成立自治政府。
|
里霍博斯 Rehoboth
|
里霍博斯
|
1979年至1989年
|
巴斯特人的家園,1977年成立議會。
|
茨瓦納蘭 Tswanaland
|
阿米努伊斯
|
1980年至1989年
|
茨瓦納人的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