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占米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占米話,又稱尖米話、粘米話、祖公話,是一種混合型漢語方言,是古惠州府歸善、海豐、博羅一帶居民對母語的自稱。主要分布在廣東省汕尾市西南部(海豐縣、陸豐市)和深圳市東部。這種方言融合了白話、客家話、福佬話的特點,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占米話中保留了大量古語詞,是一種瀕危語言。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5年1月7日) |
占米話使用人口大約有20多萬,主要分布於深圳市深汕合作區與惠州部分鄉鎮的村落,該區域各鎮的占米話人口有1萬至2萬人不等,深圳坪山新區的個別村落中也有這種方言,但當地還能說這種方言的人僅剩十幾人。[1]
概要
占米話保留了較多粵語成分,也有些與客家話相同的特點,並顯示出受閩南話影響的痕跡。若結合詞彙系統,則顯得比較複雜。語音方面,它與廣州話在聽感上的相似性及聲韻比較數據所顯示出來的同一性。同時占米話也有些與客家話相同的語音特點,並顯示出受閩南話影響的痕跡。
詞彙方面,海豐占米話中的核心詞部分,與廣州話相同者所占比例最大;但在常用詞方面,與海豐「福佬話」相同的詞彙所占比例均高於其它二者,而與梅縣話相同詞的比例則一直偏低。[2]
分化
據實際接觸和有關資料了解,屬深圳市的大鵬、南澳、龍崗、坪山、坪地、坑梓話,惠州的「本地話」,惠東縣的多祝、鐵涌、平海、港口、巽寮、稔山、吉隆、黃埠、鹽州等鎮和海豐縣的赤石、鮜門、小漠及梅隴鎮南山的尖米話與海豐鵝埠尖米話的語音系統基本相同。
狹義粘米話按照音韻特徵分為兩派,一種是古惠州府海豐縣楊安都以及歸善縣(今惠東、惠陽、龍崗)一帶口音,一種是古廣州府新安縣大鵬衛所以及香港汀角一帶口音。從地理上看,粘米話或大鵬話是方言孤島,粘米話之所以支離破碎分布,與清初遷海令有關,惠州府沿海居民十室九空,粘米話變成僅在衛所一帶居民使用;大鵬話與鵝埠粘米話相隔迢迢,但差異很小,證明了粘米話背後深厚的歷史底蘊,以及粘米話內部的穩定性。潘家懿將粘米話分為兩派--「粵味粘米」與「客味粘米」,客味粘米,指的就是惠州河源一帶的東江流域本地話,粵味粘米指的就是沿海一帶本地話。
分布範圍
占米話在東江沿岸中,惠陽區的水口、橫瀝,博羅縣及惠東縣大嶺、多祝等地,都有使用占米話的人群。主要分布在惠東縣鐵涌鎮溪美村、平海鎮寨頭村、巽寮鎮的欖沖、牛欄山及吉隆鎮漢塘等村、稔山鎮的石井等地。
尖米話分布在汕尾市海豐縣鵝埠鎮的城內、上街、新厝、琵琶、水美、田寮背、大水田、錫坑、樓仔、蛟湖、石寨、下城、埕寮、舊村、牛湖、布心、楊安等村:赤石鎮說占米話的居民主要集中在新聯管區,所在村落包括江頭、傅圍、下圍、橫坑、上城、下城、湯湖、新厝林、角仔李、黃京鋪、碗窯、洋坑、水口、南華塘、東圍、松樹等。
粘米話主要通行於深圳市坪山區石井街道田頭社區矮嶺、老圍、上村、新曲4個村的吳姓家族和田心社區老圍、對面喊、樹山背等村的許姓、葉姓家族。粘米話又依地名而被稱為「田頭話」「田心話」。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