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卡岩塔獵龍屬
小型肉食恐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卡岩塔獵龍屬(屬名:Kayentavenator,意為「卡岩塔的獵人」)是一屬生活於侏儸紀早期的小型肉食性恐龍。化石來自美國亞歷桑納州東北部的卡岩塔組地層,並於2010年被敘述。[1]
Remove ads
發現
唯一已知的卡岩塔獵龍標本是由加州大學古生物學博物館在亞利桑那州的納瓦霍族保留地挖掘出土,包括部分骨盆、部分後肢和脊椎,並於2010年由羅伯特·給所描述、命名。
描述
正模標本根據未癒合的脊椎神經棘縫線判斷是個幼年個體,[1]站立時臀部高約0.5公尺。成年體型未知。恥骨孔的存在是羅伯特·給用以將卡岩塔獵龍與同時期更著名的雙冠龍區分開來的鑑定特徵。[1]因為雙冠龍的未成年及成年個體都缺乏恥骨孔,[2]不太可能會在不同的個體發生學出現。共有衍徵包含橢圓形髖臼、大轉子、股骨頭融合、一道中距冠延伸了股骨50%長度、股骨髁中部突出的髁飾、股骨頭背面上的凹槽從體中線向外延伸、高度收縮的尾椎中心。[1]
分類
提摩西·羅威(Timothy Rowe)最初將模式標本歸類於卡岩塔合踝龍(現在是大歿龍或卡岩塔腔骨龍)。[3]卡岩塔獵龍不太可能是Megapnosaurus kayentakatae的異名因為前者距有許多後者缺乏的堅尾龍類特徵,例如恥骨孔和脛骨中側的利脊。[1]後來的系統分支研究都將卡岩塔獵龍排除於腔骨龍科之外,與異特龍較接近。[1]這將使卡岩塔獵龍成為北美洲最古老的堅尾龍類。但破碎的遺骸使此理論有待進一步討論的空間。
| |||||||||||||||||||||||||||||||||||||||||||||||||||||||
古生態學
唯一已知的卡岩塔獵龍標本UCMP V128659出土於亞利桑那州東北部卡岩塔組的粉砂相層帶(Silty Facies Member)。尚未對該地層進行詳細的放射性定年,僅透過脊椎動物化石、地磁學、花粉證據來初步推論年代。[4]估計卡岩塔組的年代介於早侏羅世錫內穆期至普林斯巴期,約1億9900萬至1億8200萬年前。[5]卡岩塔組屬於格蘭峽谷群(Glen Canyon Group)的一部分,該地層橫跨亞利桑那州北部、猶他州東南部、科羅拉多州西部、新墨西哥州西北部。地層主要成分為河相沉積物。在早侏羅世,當地土地歷經乾濕分明的夏冬兩季,到了中侏羅世,砂丘環境擴散至北部,形成現今所看到的納瓦霍砂岩。[6]當地的動物很能適應季節性氣候,並仰賴溪流、池塘、湖泊提供的充沛水源。
卡岩塔獵龍與其他恐龍共享棲地,包含數種獸腳類如雙冠龍、卡岩塔腔骨龍、搖搖獸腳類(the "Shake N Bake" theropod);基礎蜥腳形亞目如莎拉龍;畸齒龍科;覆有裝甲的腿龍和小盾龍。卡岩塔組挖出了三種不同體型的腔骨龍科遺骸,可能暗示著潛在未知的角鼻龍類高度多樣性。[7]卡岩塔組形成一個小而持續擴增的動物相。[8]其他卡岩塔組脊椎動物包含:弓鯊科、硬骨魚、肺魚、蠑螈、青蛙(原螈)、真蚓科的始蚓螈、烏龜卡岩塔龜屬、喙頭蜥;翼龍類的喙頸龍;合弓綱的Dinnebitodon、卡岩塔獸、小駝獸、摩根齒獸、[9]可能的早期哺乳類Dinnetherium、賊獸目;鱷形超目的卡索亞鱷、始氣腔鱷、卡岩塔鱷、原鱷。[8][9][10][11]
卡岩塔組的脊椎動物生痕化石包含糞化石、[12]獸孔目與蜥蜴及恐龍足跡,提供這些動物也存在的證據。[13]生態環境中的無脊椎動物包括微生物及藻類石灰岩、[12]淡水雙殼類、貽貝、蝸牛、[6]介形綱。[14]已知植物證據有礦化的木化石。[10]
Remove ads
參考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