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景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生平
盧景裕是章武伯盧同的侄子,父親盧靜是北魏太常丞。盧景裕少年時聰明敏慧,專心於經學,與堂弟盧勇一起學習,叔叔盧同稱道說:「白頭定會以文才而通達,季禮當會以武功而顯貴,能讓我們家族興盛的就是這兩個孩子。」[1][2]之後盧景裕居住於拒馬河,帶一位老年婢女給自己做飯,妻子兒女不讓跟隨在一起,又躲避到大寧山,不過問世事,居住期間不從事其他經營,唯獨一心註解。盧景裕的叔叔盧同擔任顯要官職,而盧景裕的足跡只在田園之間,感情寄托在郊野之中,謙恭守道,貞素自得,因此人們稱他為居士[3][4]。
魏節閔帝元恭初年,盧景裕出任國子博士,參議音韻的訂正工作,非常受親近待遇,被給予不需稱臣的禮節,永熙初年,官職依例被解除。天平年間,盧景裕回到故鄉,與邢子才、魏季景、魏收、邢昕等人同時被徵召到鄴城。盧景裕寄居在僧寺中,不停止他的講課。不久,盧景裕回到范陽郡[5][6]。
天平三年(536年)十二月,河間邢摩納與盧景裕堂兄盧仲禮、盧仲裕占據范陽郡反叛,逼著盧景裕一起反叛,以響應西魏元寶炬,高歡命令都督賀拔仁討伐平定了他們。高歡聽說盧景裕經學明達德行顯著,就用驛站的快馬特別徵召他,讓盧景裕住在家中,讓盧景裕教導太原公高洋及比高洋年幼的兒子們[7]。盧景裕在學館十天回一次家,連同館中飲食一起帶回家。盧景裕風度儀表和言論舉止被人們嘆服讚賞[8][9][10][11]。此前盧景裕注《周易》、《尚書》、《孝經》、《論語》、《禮記》、《老子》,其他《毛詩》和《春秋左氏》沒有註解完。高澄入朝擔任丞相,在府第中開課講學,延請當時的優異名士,讓盧景裕講解他所註解的《周易》。盧景裕理義精微,談吐閒雅。當時有詰問駁辯,有人詆毀吵鬧,厲聲叫嚷,言語不遜,而盧景裕神彩儼然,風度語調如一,從容應對,沒有可鑽的空子。因此士大夫都嘆賞讚美他[12][13][14]。
當初,元顥攻入洛陽,任命盧景裕為中書郎。普泰初年,盧景裕又出任國子博士。進退之間,盧景裕未曾有得意或失望的神色。盧景裕個性清靜,淡泊名利,破衣粗食,恬然自安,終日端莊嚴肅,如同面對賓客一樣[15][14]。興和年間,盧景裕補任齊王開府屬,在晉陽去世,高歡為他哀悼痛惜[16][17]。
盧景裕雖然不聚徒講學,所註解的《周易》卻風行於世,他又喜好佛學,通曉佛教大義。天竺胡僧道悕每次講述佛教經典,就要請求盧景裕為自己作序。盧景裕出事後被關押在晉陽監獄,他至誠的念佛經,枷鎖自然脫掉。當時有人犯罪當處死,夢見僧人教他講經,這人醒來後把夢中的佛經默念了一千遍,臨刑時刀折斷了,主刑人上報給朝廷,赦免了他的死刑。這部佛經就流行於世,號稱《高王觀世音經》[18][19][20]。
盧景裕生有一叢白髮,數了之後有四十九根,所以偏好《老子》和《易經》,在四十九歲時去世[21]。
其他
北魏末年的經學儒生,大多出自大儒徐遵明的門下,黃河以北講解鄭玄所注釋的《周易》,徐遵明將周易傳授給盧景裕和清河崔瑾,盧景裕傳授給權會,權會傳授給郭茂[22][23]。
齊文宣帝年幼時拜盧景裕為師,他內心的識解能力超過別人,自己卻不曾有過表露,盧景裕不能測度他[24][25]。
高浚虛齡八歲時,向盧景裕詢問說:「『祭神如神在。』是有神呢,還是沒有神呢?」盧景裕說:「有。」高浚說:「有神應當說祭神神在,為什麼麻煩加個『如』字?」盧景裕不能回答[26]。
高澄曾經招集朝士,命令盧景裕講解《易經》。李崇祖當時虛齡十一歲,和盧景裕論辯責難了一次又一次,盧景裕害怕他。李崇祖的父親李業興幫助自己兒子辯論,以至於憤怒爭執,高澄的臉色也是忿忿不平[27]。
洛陽城陽門內御道東有一座景林寺,有一塊石銘,由盧景裕撰文[28]。
著作
家庭
- 盧昭,北燕僕射、黃門
- 盧輔,北魏幽州別駕
- 盧靜,北魏太常丞
- 盧仲賓,北齊莒州諸軍事、莒州刺史、擒昌縣開國侯[31]
延伸閱讀
[編]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