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印度—美國關係

双边关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印度—美國關係
Remove ads

印度-美國關係是指印度共和國美利堅合眾國國際關係。兩國享有「全面的全球戰略夥伴關係」[1]

快速預覽 印度, 美國 ...
Thumb
華盛頓特區的印度大使館
Thumb
新德里的美國大使館

在21世紀,印度外交政策一直尋求利用印度的戰略的自主權以維護一個多極世界中的主權權利和國家利益[2][3][4]。美國在柯林頓總統執政後期對印政策實現了轉變,為雙邊關係步入快車道奠定了基礎;布什總統和歐巴馬總統時代,和印度在聯合國等領域進行合作,支持印度的核心國家利益,並承認未決問題;[5]川普執政後至拜登政府,印度在美國對外戰略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印太地區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6]

通過技術分享,例如增加雙邊貿易投資合作在全球安全事項,包括印度在決策上的事項的全球管理(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升級表示在貿易和投資論壇(世界銀行貨幣基金組織亞太經合組織)、接納入多邊出口管制制度(導彈技術管制制度瓦塞納爾安排澳大利亞集團英語Australia Group)和支持印度加入核供應國集團,已經成為了許多增進美國–印度關係的關鍵里程碑。[7][8]此外兩國還加強了在四方安全對話和I2U2集團內的合作。[9]

根據蓋洛普於2015年的年度世界事務調查,印度以71%得票率被認為是美國人第6喜歡的國家。[10]於2017年蓋洛普民意調查發現,有74%的美國人喜歡印度。[11]

Remove ads

歷史

美國革命與東印度公司

據說東印度公司的旗幟啟發了1775年的美國旗幟,最終影響了美國目前的國旗。邁索爾火箭英語Mysorean rockets用於巴爾的摩戰役,美國國歌《星條旗》中提到:「火箭閃閃發光,炸彈轟轟作響」。

印度獨立後(1947年-1991年)

美國杜魯門政府在1940年代後期傾向於印度,但印度尼赫魯政府當時採取了不結盟政策。印度支持1950年聯合國譴責朝鮮侵略南韓的決議,美國對此表示贊同。印度試圖充當中間人來幫助結束韓戰,並充當美國與共產中國間外交訊息的管道。儘管沒有印度軍隊參戰,但印度派遣了346名軍醫組成的醫療隊幫助聯合國軍方面。

在印度獨立的最初十二年,美國提供了17億美元的援助。蘇聯提供了大約一半的貨幣,及基礎設施和其他重工業,尤其是核能和太空研究。但印度國大黨濃厚的社會主義傾嚮導致美印兩國關係冷淡。同時為了圍堵共產主義,1954年開始美國對印度的宿敵巴基斯坦提供軍事援助,更加劇了雙方的不信任。

1959年,美國總統艾森豪訪問印度。《紐約時報》評論說:「尼赫魯是否真的要求美國將來幫助印度應對共產勢力似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印度與美國增進友誼」。而此時美國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指責印度的「不結盟」在「道德上存在缺陷」。[12]

1961年上任的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與印度的關係有所改善,他傾向於把冷戰與美國的南亞政策分離,並在1962年的印中戰爭期間公開支持印度。甘迺迪政府時期駐印度的大使是著名的自由派經濟學家約翰·加爾布雷斯。加爾布雷斯在北方邦坎普爾幫助建立了印度最早的計算機科學系之一。作為經濟學家,他還主持了美國當時最大的對外援助計劃,美國承諾提供印度10億美元的發展貸款。[13]

之後的美國尼克森政府與巴基斯坦關係密切,並改善了中美關係。與此同時,印度英迪拉·甘地政府傾向於和蘇聯發展關係,特別是在孟加拉國解放戰爭期間,基辛格等人對巴基斯坦軍方的支持加劇了美印關係的惡化。[14]1974年,印度的首次核試驗「波卡蘭-I」更招致美國的譴責和技術制裁。[15][16]

雖然1977年上任的印度首個非國大黨總理莫拉爾吉·德賽與美國總統吉米·卡特關係良好,[17]蘇阿戰爭期間美國依賴巴基斯坦的過境線路來支援反蘇游擊隊。所以直到冷戰結束和國際戰略格局的演變,才使美印關係得到了徹底的改善。

冷戰結束後(1991年-2014年)

蘇聯解體後,印度奉行經濟自由化政策並改善了與美國的關係。特別是21世紀初,印度和美國在反恐、促進民主、反擴散、印度洋航行自由以及亞洲力量平衡等多個領域利益趨同,印度崛起對美國核心外交政策利益越來越重要。作為印太地區的主導力量,也是超過十億公民的家園,印度現在經常被描述為新生大國和美國「不可或缺的夥伴」,許多分析人士認為印度是對抗中國日益增長影響力的潛在制衡力量。

1999年卡吉爾戰爭時,柯林頓政府支持印度的立場,並迫使巴基斯坦撤軍。2000年美國時任總統比爾·柯林頓訪問印度,這也是時隔22年美國總統再次訪問印度。2001年11月,喬治·W·布什總統與阿塔爾·比哈里·瓦傑帕伊總理會晤時,兩位領導人表達了改變美印雙邊關係的強烈興趣。2004年1月,美印啟動「下一步戰略夥伴關係」(NSSP),這是雙邊關係轉型的里程碑。[18]2005年7月,布什在華盛頓接待了曼莫漢·辛格總理。兩國領導人宣布成功完成了NSSP以及其他協議,進一步加強了民用核能、民用航天和高科技商業領域的合作。2008年,時任印度總理辛格與美國總統布什簽署了《美印民用核協議》。[12]

2009年11月,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成為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政府首次舉辦國宴的主賓。歐巴馬隨後於2010年11月訪問印度,與印度簽署了多項貿易和防務合作協議。他在新德里舉行的印度議會聯席會議上發表講話,成為第二位發表講話的美國總統,並宣布美國將支持印度對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的訴求。歐巴馬總統受邀參加印度共和國日慶典並與新德里保持著密切聯繫,世界上兩個最大民主國家之間的關係提升到戰略層面。[19]2014年印度大選人民黨獲勝後,美國國務院解除了之前對莫迪的簽證禁令[20]

Remove ads
总结
视角

印度人民黨崛起後(2014年-今)

Thumb
美國總統川普與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
Thumb
從左到右:美國國防部長吉姆馬蒂斯,美國國務秘書邁克龐貝、印度外交部長蘇史馬·斯瓦拉傑和國防部長妮瑪拉·希塔摩拉於2018年在在新德里的第一個2+2會議

西方國家與印度的關係日益友好,這在許多方面都是布什和歐巴馬政府奉行的政策的延續。2016年,美國和印度簽署了《物流交換協定備忘錄》[21][22][23],並成為了「防禦合作夥伴」[24];2020年10月27日,兩國簽署《信息分享與防禦合作協議》[25],至此印度與美國完成了四項基本防務合作協議的簽署。美國政界人士還多次要求總統取消巴基斯坦的「主要非北約盟友」地位。

2018年8月3日,川普政府給予印度「戰略貿易授權1類」(STA-1),也就是同盟級待遇。印度也成為了繼日本和韓國之後,第三個享有此待遇的全境位於亞洲的國家。[26]

2019年印軍美軍舉行了名為「老虎凱旋」的陸海空聯合軍演,兩國間的防務關係持續增長。同時川普政府指責巴基斯坦資助恐怖組織,並終止了所有對巴軍事援助。美國還對莫迪政府撤銷印度管轄的克什米爾特殊地位保持沉默。[27]同年,莫迪訪問美國,並出席了川普在休斯敦為他舉辦的「你好莫迪」歡迎集會,有約五萬人參與了此次活動。[28]

2020年,美國總統川普訪問印度時,印度總理莫迪在他的家鄉古吉拉特邦板球場上向他表示歡迎,集會有十多萬人參加,近五千萬人觀看。外界普遍認為,奉行右翼民粹主義的川普與右翼的印度教民族主義領導人莫迪有某種意識形態親和力。[27]

2021年4月,印度的冠狀病毒病疫情急速惡化,美國政商軍界聯手提供緊急抗疫援助,幫助印度渡過新一波疫情。4月26日,美國總統拜登與印度總理莫迪通話,拜登向莫迪承諾美國將堅定支持受疫情影響的印度人民[29]

2023年3月14日,美國參議院通過決議,重申甘迺迪政府於1962年宣告的美國官方立場,承認麥克馬洪線是中印邊界線,[30]阿魯納恰爾邦(中國稱為「藏南」)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1]

2023年6月,印度總理莫迪國事訪問美國,與美國總統拜登會晤並發表聯合聲明,包括對東海和南海的緊張情勢升高,及對破壞穩定的舉動發出警告,並強調遵守國際法和航行自由的重要性。[32]雙方宣告在技術、防務、清潔能源、全球戰略框架、經濟合作機制、貿易、醫療、簽證多個領域進行合作。其中,半導體行業、關鍵礦業、國防工業、技術合作和太空合作等戰略領域達成了許多新的進展,莫迪總理還第二次受邀在美國國會聯席會議發表演說。[33] 拜登表示美印關係「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活力」,莫迪則相信其夥伴關係很重要。[34]

人類事業沒有任何角落不受美印這兩個偉大國家之間跨越海洋直至星空的夥伴關係的影響。[35]

相較於淡化「人權」因素和對俄羅斯相對友好的川普政府,長期以來,美國以民主黨為主的自由派政客認為印度存在所謂民主倒退問題,拜登政府時期美國國會的民主黨議員將印度國內政治置於更嚴格審查之下,[36]同時兩國還因所謂「卡利斯坦」分離分子在美面臨暗殺威脅、印俄關係等問題發生摩擦。外界普遍認為莫迪政府更傾向於2024年川普重返白宮而不是拜登連任。[37][38]

Remove ads

經濟合作

在2017年的雙邊貿易(商品和服務)上增長了9.8%,總價值為126.1億美元。其中印度出口到美國的物資總價值為$76.7億美元,而美國的出口到印度物資總價值為49.4億美元[39][40]

2022年美國取代中國成為印度的最大貿易夥伴[41]。同年印度加入了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貿易部分除外)。

2023年6月,美國宣布,美印已同意終止世界貿易組織的六項爭端,並表示印度還同意取消針對美國針對特定美國產品徵收的報復性關稅,包括鷹嘴豆、扁豆、杏仁、核桃等。[42]

參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