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印度文化

在政權上不連續,但在文明上連續傳承四千餘年的南亞主流文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印度文化印地語भारतीय संस्कृति,英語:Culture of India),是由一系列印度語言、印度宗教、多元民族、社會規範所構成的「文明遺產型文化」,包括1947年之前印度次大陸各國的文明,以及1947年之後現代印度共和國的文化。

印度文化是一個由多元文化融合而成的整體,最早可追溯至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1],有著上千年的傳統。印度這個國家雖然在政權上無連續性,且在歷史上的大部份時間都不統一,但它卻擁有好幾個世界最古老、最連綿不斷的文明傳承[2]。最明顯的例子為普世宗教(印度教佛教),哲學(因果業報轉世輪回),數學(數字0阿拉伯數字代數的發明),提升身體健康和心靈健康的方法(瑜伽[3]冥想阿育吠陀醫學),料理(咖喱瑪莎拉素食主義)等。這些多姿多彩的文明傳承不僅在每個印度人身上體現,還深植在全地球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至今不滅。

印度文化可以橫跨整個印度次大陸,傳播到印度以外的國家,而印度本身也屢受民族遷徙、西方殖民、流行文化的影響。例如南亞東南亞國家與印度共組「印度文化圈(Indosphere)」或「大印度圈(Greater India)」,它們在飲食音樂電影方面的取向高度雷同;英屬印度時期,英國文化英語進一步改造了印度文化,讓英文成為全印度的通用語,也創造出一批帶有印度口音的英語方言[4];最後,「印度共和國中的不同地區」和「印度人中的不同民族」之間存著極大差異,像語言舞蹈建築的表現形式就可以完全不同[5][6]

Remove ads

文明傳承

古印度文明傳給現代印度共和國的文化遺產十分豐富,涵蓋宗教、哲學、科學、健康、飲食等方方面面。

宗教

印度教」和「佛教」是最具代表性的印度系普世宗教,影響了整個南亞、東亞、東南亞,大幅改變了這些地區居民的宗教觀念。這些印度系宗教也被稱為「戒條式宗教(Dharmic Religions)」,其它宗教,例如耆那教、錫克教等也在現代印度共和國的版圖內形成「單一宗教文化圈」。另外,無神論(唯物論者)和不可知論」也在印度俱有較大影響力[7]

印度教-婆羅門教體系

Thumb
歐洲原子能機構前的彫像,不是基督教或歐洲多神教的神明,而是印度教的濕婆神

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是「婆羅門教(Brahmanism)」,以各類《吠陀經》(Vedas)為主要宗教經典,例如《離聚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闥波吠陀》,並以《摩奴法典》為輔助。誕生於公元前1500年~前500年的「吠陀時期(Vedic Period)」,由印度河流域的雅利安人創造[8]。婆羅門教認為在精神世界中,「(Brahman[9])」是宇宙的終極真理,並提倡人類透過靈修而達到「梵我合一」的境界。

而在現實世界中,印度人必須按照「種姓制度(Varna)分工,四個種姓分別為:以祭司、僧侶、醫生、律師為主的婆羅門[10],以國王、貴族、軍人、警察為主的剎帝利[10],以商人、工匠、文官、教師、富豪為主的吠舍[10],以各類服務業、廚師、歌手、演員、模特、運動員、體力勞動階層為主的首陀羅[10]。 以上為種姓制度,即瓦爾那原則(Varna)。另有闍提(Jati,意為亞種姓)以農民、手工業者為主,和賤民(意為不可接觸者)以屠夫、屠宰場人員、皮革加工、獄卒、死刑犯處決者、清理垃圾/屍體/排泄物的工作者為主,被排斥在四大種姓之外[11]

婆羅門教的「生死觀」對全亞洲影響巨大,簡化描述為:「梵」的一部份在自我意識的驅動下從「梵」的本體中脫離,以人類的形態進行多次輪迴(Samsara)[12],在當人期間如果做了惡事就會引發業力(Karma)反噬[12],必須透過靈修來消除業障,而當一個人的業力清零時就能獲得解脫(Moksha)[12],此時輪迴中止,這個人的肉體和一切痛苦俱滅,他的思維和靈魂則回到最初的「梵」之中,等到「梵」的一部份又想脫離「梵」的時候,就會再次「下凡」去體驗人間苦樂。

目前印度的主流宗教叫「印度教」,它蛻變自婆羅門教,刪除了婆羅門教中的一些活人祭祀、活畜祭祀、含糊不清的教義[13],又吸收了佛教、耆那教中的關於同情心吃素不殺生、幫助他人的教義[14],並極大強化了這些正面教義。之前在婆羅教中被祭司階級壟斷的瑜伽冥想阿育吠陀醫學等具體靈修方法,在印度教中人人都能接觸、修煉,許多高深的靈修方法被公開化、透明化[15],導致印度教的教義快速擴散。

與婆羅門教最大的不同在於,印度教明確了「三相神」的概念[16],並用它解釋宇宙中的一切規律,這三位神是負責「創造」的梵天、負責「維持」的毗濕奴、負責「毀滅」的濕婆。印度教認為無論是人類動物植物非生命,還是時間空間物理定律,甚至是神本身,都注定會經歷創造、維持、毀滅這三大階段[16],而三相神正是直接對應這三大階段的本體神。以《奧義書》、《薄伽梵歌》為主要宗教經典[17],並以《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這兩部神話史詩為輔助。

另外,印度教的信徒們可以自由崇拜各路神明[13],不需要真的把三相神當作自己的「主神」,只需認知到三相神是「操控本宇宙運行的底層邏輯」即可[16]。印度教的靈性導師們也鼓勵各階級的人們透過「靈修」來獲得「現實中的好處」,例如金錢富足、愛情圓滿、學業優異、身體健康,允許信徒先在現實世界中獲得充足的快樂,再去精神世界中追求更高的揚升[18]

雖然印度教已禁止活畜祭祀長達2000餘年,但在喜馬拉雅山腳下[19]和印度尼西亞的峇厘島[20]等極少數地區中還存在。

家庭結構和婚姻

Thumb
北印度印度斯坦人在舉辦婚禮時,使用的新娘-新郎禮服及儀式。
Thumb
南印度泰盧固人在舉辦婚禮時,使用的新娘-新郎禮服及儀式。
Thumb
孟加拉人民共和國的印度教徒在舉辦婚禮時,使用的新娘-新郎禮服及儀式。

在一代一代繁衍的過程中,印度家庭普遍形成了一種數代同堂的家族結構。這是一種由眾多繁衍生息的家庭成員組成的結構,家庭成員中包括高(曾),祖父母(家長),祖父母、父母,孩子, 孩子的配偶, 孩子的下一代以及孩子的下下一代,他們一同生活。通常,最年長的女性即這個家族的家長,家規以及重大決策都由她來做出,而其他家庭成員必須不渝遵守。 1966年一項研究表明,眾多印度家庭的規模和結構在1911年至1951年間趨於相同。自那以後,隨著地區城鎮化和經濟的發展,印度面臨著傳統家族逐漸瓦解為單個小家庭的局面。

印度教中有幾個關鍵的、共同的儀式,例如——

  • 牽手送女(Kanyadaan):父親把女兒的手牽起,放在新郎的手上。
  • 火前自願(Panigrahana):男女雙方在參加婚禮的賓客親眼見證下,於火堆前手牽手,象徵兩人是自願結婚而非強迫。
  • 七步宣誓(Saptapadi):火堆面前男女雙方一起走七步,每走一步,男女都要大聲說出一個關於「相互守貞」的誓言。

完成儀式後,這「一對男女」才被認可成「符合印度教教義的夫妻」[21]

Remove ads

包辦婚姻

數世紀以來,包辦婚姻一直是印度社會的傳統做法。即使是在今天,大部分印度人的婚姻都是由父母或家族裡有威望的親屬包辦的。在過去,印度人成婚年齡很小,尤其是在拉賈斯坦邦。但隨著印度社會的開化和現代化,成婚年齡在推遲,現在也有法律規定了結婚年齡[22]。 在大多數情況下,男女結婚首先要新娘為新郎贈送嫁妝,傳統觀點認為,嫁妝被認為是新娘送給新郎的一部分家族財富,因為女孩是沒有權利繼承家族基業的,嫁妝也通常包含了可穿戴的貴重物品,如珠寶傳家寶,這些珍貴物品可以伴隨女方終身。在歷史上,絕大多數家庭基業都是由長子(男性)繼承的。1956年以來,印度法律在無合法遺囑遺產繼承問題上,遵循男女平等的原則。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印度人在遺產(財產)繼承問題上都用立遺囑的方式來解決。2004年,印度大約有20%的遺產繼承行為遵循了遺囑[23][24]。 在印度,離婚率非常低,僅為1%,而美國卻高達40%。但這些統計數據也只是反應了部分情況,也欠缺針對印度婚姻(涵蓋了夫妻雙方思想觀點)的科學論證、研究。

Remove ads

婚禮形式

每一次印度婚禮都是一次節日式的慶典活動,在婚禮中有華麗的布景,色彩斑斕的裝飾,多彩的舞蹈和以男女雙方宗教信仰為基礎的傳統儀式,也有人們各自偏愛的活動。印度國內每年會舉行大約一千萬次的婚禮,其中80%屬於印度教婚禮(Hindu weddings)。 雖然印度教里有許多與節日慶典有關的儀式,但是婚嫁儀式(viviha)是每個印度成年人都要經歷的、也是最常見最廣泛的個人儀式。普通的印度教家庭都會竭盡全力、翻箱倒篋地去為子女準備婚禮。印度教婚禮儀式及其過程會因各種因素而呈現出不同的形式和方式,其最主要的因素有:印度宗教、當地習俗、家庭背景及財產、新郎新娘雙方個人偏好。但是在印度教中有幾個關鍵的、共同的儀式一般是不變的——Kanyadaan、Panigrahana、Saptapadi。這三種分別以如下形式開展:第一種是由父親將女兒親手送出,第二種是男女雙方自願地在火堆旁手牽手,見證兩人即將到來的結合;第三種是在火堆面前男女雙方走七步,走每一步時嘴裡都會喊出誓言。完成後,兩人就成為合法夫妻了。[25]

Remove ads

問候

印度人問候寒暄的方式種類繁多,如:那摩斯代(北印度地區)、合十禮馬拉地地區)、那馬斯卡拉(南卡納達地區)等。這些問候方式在印度十分常見,而還有一些已經失傳,並逐漸被棄用了。那馬斯卡式的合十禮(Namaskar)被認為比普通的合十禮(Namaste)要稍微正規一點,但兩種問候方式都可以用以表達崇高的敬意。合十禮這種問候方式被廣泛運用於居住在印度和尼泊爾的印度教教徒、耆那教教徒及佛教徒中,也有很多在海外的印度人依然保持這種問候的方式。在印度文化和尼泊爾文化中,書面交流或口頭交流的開頭一般都會用上一些問候語。而雙手合攏的姿勢通常代替了口頭語言,被用於離別之時。這種肢體語的意思就是「我向你鞠躬」。該語義源自梵文,梵文中的「namah」是「鞠躬」、「尊敬」、「真誠地問候」和「尊重」的意思,而「te」就是「向你」的意思,合起來就是「namah te」。

節日

印度是一個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的國家,人們會慶祝屬於不同宗教的節日(假日)。印度政府規定的三個公共假期是:印度獨立日,共和國日以及甘地誕辰日。每到了節日當天,普天同慶。除此之外,由於有各自流行的宗教和廣泛分布的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口,印度各邦擁有自己獨具特色的節日慶典。其中較為廣泛的宗教節日包括:印度教的九陽節、排燈節、甘尼許節、杜加女神節、胡里節和都色拉節,還有一些「收穫節」如,龐格爾節、歐南節等。

動物

印度的生物多樣性以及豐富的野生動植物對當地文化有著深遠持久的影響力。印度對「野外」的命名是英文單詞「Jungle」,這是受到了英國殖民者的影響。印度多樣的野生動植物也成為了一些寓言故事或小說的主題,譬如《老鼠嫁女》和《佛陀本生故事》。 在印度教里,奶牛被人認為是和平者、女神、好運和財富的象徵。因此,奶牛在印度教很受尊敬,飼養奶牛也被看作是崇拜的表現。

服飾

印度的傳統服飾因不同的地方會呈現出不同的風格,也深受當地文化、地理環境和城鄉發展的影響。流行的服裝樣式通常是帶褶子的,如女子穿的紗麗(Sari)、男子穿的托蒂(Dhoti)和隆基(Lungi)。縫紉製作的衣服也很流行,如女子的Churidar或salwar-kameez(這種服裝通常配有可以披到肩上的長圍巾)。Sari是一款寬鬆的服裝,而churidar則是一款貼身的服裝。對男子來說,縫紉製成的服裝款式包括 kurta-pyjama、歐式長褲和襯衫。在城市的人經常穿著牛仔衣褲、長褲、西裝、無領長袖襯衫和一些其他的流行服裝。在公共場合和宗教場所,印度人很忌諱穿著暴露和緊身的衣服。大多數印度人的衣服都是棉製的,這種棉材質的衣服在當地炎熱的天氣中,穿著十分舒適。正因為印度的氣候(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通常高溫,降水充沛,所以印度人大多都喜歡穿涼拖鞋。 吉祥通常是印度教婦女裝飾的必要元素。她們將吉祥痣貼在額頭上,把吉祥痣當做是一種象徵著好運的符號。依照傳統,只有已婚的印度教婦女才能貼上紅色的吉祥痣,而未婚婦女則貼上彩色反光的吉祥痣。但現今閃耀著五顏六色的吉祥痣已經成為了印度女性時尚的一部分。而一些女性為自己貼上硃砂痣,硃砂痣是印度教已婚婦女的傳統符號,單身女子通常不貼這種痣,其他來自各個宗教派別的超過1億印度女子也不貼這種痣(除了可能已婚的無神論者)

Remove ads

語言和文學

梵文的文字是雅利安語最為古老的證據和考證資料之一,梵文也是最早被認定為屬於雅利安語族的成員之一。早期來到印度大陸的歐洲探險者發現了梵語的存在,這次發現促進了比較語言學的發展。18世紀的學者驚奇地發現無論在語法還是在詞彙方面上,梵文都與歐洲古代語言相似。而隨後進一步的研究又更加表明:印度梵文及其語族都屬於印歐語系。 印度語言發展可以大概分為這三個階段:古時期、中時期,和現代雅利安語時期。古雅利安語是梵語的一種正統、規範形式,這與帕拉克里語有很大區別。帕拉克里語是一種移民者使用的特有語言,這種語言混雜其他語言元素,對發音和語法較為隨意,而這種語言也隨著人口的融合、人口的移居而改變,也會從其他地區的方言吸收一些詞彙。所有這些印度語言的起源和結構都與梵語相似,與彼此相似,也與印歐語系其他語言相似。

印度語烏爾都語在某些方面是互相聯通的。同時,印度語也經常與印度教緊密相連,而烏爾都語通常與南亞伊斯蘭教相關。這兩種語言最本質的區別就在於印度語通常以「天城體(Devanagari script)」書寫,烏爾都語通常以波斯體書寫。而在口語上,這兩種語言互通。然而,在一些特殊用法中,這兩種語言的溝通可能就會存在困難,因為烏爾都語有些詞來自波斯語和阿拉伯語,印度語也有些詞來自梵文和英語。

泰米爾語是印度主要的古語言之一,演變自數千年前的印度半島德拉維語言,泰米爾語最早的碑文已經在陶器上發現,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500年。泰米爾語文學至少發展了超過兩千年。

Remove ads

藝術

舞蹈

印度舞蹈中愛情元素是少不了的。Nātyaśāstra和Abhinaya Darpana這兩種舞蹈是梵文文化重要的見證,且流傳至今,兩者大約都有1700至2200年的歷史。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