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印度熊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印度熊属
Remove ads

印度熊屬(學名:Indarctos)是一個滅絕的熊屬,生存於中新世時期的北美洲、歐洲和亞洲。其存在時間約為620萬年,從大約1100萬年前到530萬年前。

快速預覽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最古老的印度熊屬化石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大約1100萬年前至770萬年前),最年輕的化石來自哈薩克斯坦(大約900萬年前至530萬年前)。在北美洲,這種動物與Plionarctos同時存在(大約1030萬年前至330萬年前)。

Remove ads

發現、歷史和分類學

發現

1988年在Karabulak地層中發現了一顆臼齒(編號為MNA 1839/km-83),最初被臨時歸為Indarctos sp.屬。在2017年重新檢查後,該牙齒被歸入了旁遮普印度熊屬。這顆牙齒被發現屬於一隻年輕個體,可能是一隻雄性熊,也是已知的該物種中最大的牙齒。這可能是由於性二形性,因為現生的雄性熊比雌性熊更大[3]

物種

印度熊屬已知有幾個物種,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北美洲和北非,但大多數物種僅有殘片化石,這使我們對某些物種的解剖學、生活方式、分類學和古生態學知識不足。這些物種通常是基於較差的遺骸建立的,沒有考慮到性二形性、古地理變異和個體變異的存在,結果出現了一些其分類有效性受到質疑的物種。

以下是該屬的一些物種:

I. arctoides:該物種以草食為食,是後來的旁遮普印度熊的祖先。

旁遮普印度熊(學名:I. punjabiensis):該物種是印度熊屬地質年代最年輕、最後的物種。在晚中新世期間(6.3-6.5百萬年前)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它存在於哈薩克斯坦的Karabulak地層,到中國和印度-巴基斯坦的Dhon Pathan地層都有發現。它是從早期的I. arctoides進化而來,但與其祖先不同的是,它是雜食性的,並且體型更大。基於其前肢與現代棕熊相似,它可能具有類似的運動適應性,這樣的進化特徵導致印度熊屬樣的熊移入了北美洲。晚中新世末期,旁遮普印度熊作為其屬中的最後一個物種滅絕了。

分布和古生態學

I. arctoides陰莖骨

一些化石發現地點和標本的年齡如下:

  • Box T Site,德克薩斯州利普斯科姆縣,年代為大約930萬至920萬年前。
  • Rattlesnake site,俄勒岡州格蘭特縣,年代為大約1030萬年前至490萬年前。
  • Withlacoochee River Site 4A,佛羅里達州馬里恩縣(Indarctos sp.),年代為大約1030萬年前至490萬年前。
  • 中國雲南省祿豐市(I. atticus),年代為大約900萬年前至530萬年前。
  • 土耳其Trace地區Yulafli (CY)(I. arctoides),年代為大約970萬年前至870萬年前。
  • 西班牙馬德里盆地的Batallones-3(I. arctoides),年代為大約1160萬年前至530萬年前[4][5]

哈薩克斯坦,旁遮普印度熊物種在Karabulak地層中發現,年代為晚中新世(6.3-6.5百萬年前)。它與三個鼬科動物(Martes sp.,Promeles sp.,Plesiogulo crassa Teilhard),三個食肉動物(Adcrocuta eximia,Hyaenictitherium hyaenoides orlovi,Amphimachairodus kurteni),四個奇蹄類動物(Hipparion hippidiodus,H. elegans,Chilotherium sp.,Sinotherium zaisanensis)和六個偶蹄類動物(Cervavitus novorossiae,Procapreolus latifrons,Samotherium cf. irtyshense,Paleotragus(Yuorlovia)asiaticus,Tragoportax sp.,Gazella dorcadoides)共存。旁遮普印度熊生存的氣候溫和乾燥,是廣闊的開闊草原的棲息地。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