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及物性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語言學中,及物性動詞的一種屬性,關係到動詞是否可以接賓語、能接多少個賓語。及物性和配價相關,後者還考慮直接賓語之外的論元。強制名詞短語和前置介詞短語決定了一個謂詞能接多少個論元。強制元素會被視作是論元,而可選元素永遠不會是論元。[1]

傳統英語語法對動詞及物是二元對立的,前者可帶直接賓語(如英語throw、injure、kiss,漢語拿、說),後者不能帶直接賓語(如英語fall、sit,漢語哭、跑)。實際上許多語言(包括漢語、英語)也有能帶兩個賓語的動詞(雙及物動詞),甚至有能同時做及物和不及物的動詞(可及物動詞)。[2]

系統功能語法中,及物性形成了一個連續統,而不是傳統語法中的二元區分。「連續統」視角更偏向語義學視角,動詞如何影響賓語也被考慮在內(如「看」就比「殺」具有更低的及物性)。

Remove ads

歷史

及物性的概念及今日作為語言學基礎的其他概念,最早是由斯多葛學派逍遙學派提出的,但他們所指可能是含有及物或不及物動詞的整個句子,而非動詞本身。[3][4]斯多葛學派的發現後來得到了亞歷山太學派及之後的亞歷山大語法學派的應用與發展。[3][5]

形式分析

匈牙利語等語言通過詞法手段標記及物性;及物動詞與不及物動詞的行為模式並不相同。在具有多重一致的語言中,不及物動詞只與主語一致,而及物動詞則會與主語和直接賓語都一致。

其他語言中,這區別體現於句法。例如,可以通過給動詞加適當的直接賓語來判斷是否為不及物動詞:

  • 她的手—及物。
  • —及物。
  • 什麼?—及物。

相比之下,不及物動詞加上直接賓語會產生不合語法、乃至不合語義的話語:

  • 我坐了一把椅子。
  • 我哭了一個蘋果。

英語相較於其他印歐語系語言,及物性規則異常寬鬆:看上去應該是及物動詞,但也可用作不及物動詞,反之亦然。它們間往往有著語義上的差異:比較我炒菜番茄炒雞蛋

不及物動詞後接適當的間接賓語是可以接受的:

  • 我對著

英語的不及物動詞也可以帶同源賓語,賓語可被認為是動作的組成部分,如:She slept a troubled sleep(她睡了一個不安穩的覺)。

通過詞法手段表示及物性的語言

以下語系的語言具有這一特點:[6]

烏拉爾語系

印歐語系:

古西伯利亞語言

所有美拉尼西亞皮欽語都用-im或-em做及物性標記:巴布亞皮欽語中laik「想要」,而laikim「喜歡(他/她/它)」。

薩利希語系所有語言。[10]

形式–功能映射

形式及物性在各種語言中與各種語義功能相關。Hopper & Thompson (1980)在跨語言方面提出,將及物性分解為十個形式及語義特徵(部分為二元,部分分等級);與及物程度相關的特徵總結於下表:

更多資訊 高, 低 ...

Næss (2007)詳細討論了以下兩點:

  1. 及物性雖然從形式上看是一個廣泛的現象類別,但它歸根結底可分析為是最大限度地區分所涉及兩個受事的方式:22–25
  2. 主要的受事可用語義特徵[±意願][±鼓動][±影響]描述,這些特徵的兩兩組合將產生不同種類的受事:89,並與各個動詞相容或不相容。當然個別語言可能有更細微的區分(第五章)。

討論了的受事類型包括:

  • 有條件接受者(有些是體驗者、接受者、受益者):[+Vol]、[-Inst]、[+Aff]
如西班牙語Me gusta.中的me[我喜歡它。]
  • 受迫:[-Vol]、[+Inst]、[-Aff]
如「龍捲風打破了我的窗戶」中的龍捲風
  • 工具:[-Vol]、[+Inst]、[+Aff]
如:「錘子打破了杯子」中的錘子
Remove ads

另見

注釋

參考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