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雙孔頭翼龍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雙孔頭翼龍(學名:Diopecephalus)是翼手龍亞目翼龍的一個屬,來自德國巴伐利亞提通階早期(晚侏羅世)的索爾恩霍芬石灰岩。模式種兼唯一種是科氏雙孔頭翼龍(D. kochi),儘管該名稱被已用於長頸翼手龍,而長頸翼手龍被誤列為模式種。[1]

Remove ads
歸入物種
像許多翼龍一樣,雙孔頭翼龍有著令人困惑的分類歷史,有眾多研究者先後將其鑑別為其它四個屬:
- 長頸翼手龍 Pterodactylus longicollum (von Meyer 1854)
- 鷲形翼手龍 Pterodactylus vulturinus (Wagner 1857)
- 長頸翼手龍 Pterodactylus longicollis (Wagner 1858)
- 蘇維匯翼手龍 Pterodactylus suevicus (Fraas 1878)
- 弗氏鵝喙翼龍 Cycnorhamphus fraasii (Seeley 1891)
- 弗氏翼手龍 Pterodactylus frassi (Seeley 1901)
- 長頸高盧翼龍 Gallodactylus longicollum (Fabre 1974)
- 長足鳥頭龍 Ornithocephalus longipes (Olshevsky 1978 [翼手龍的已棄用名稱)]
- 鷲形鳥頭龍 Ornithocephalus vulturinus (Olshevsky 1978)
史蒂芬·維多維奇(Steven U. Vidovic)與大衛·馬提爾(David M. Martill)於2017年為科氏翼手龍(Pterodactylus kochi)恢復了雙孔頭翼龍屬(Diopecephalus)[2]——一個通常視為古老翼手龍異名的分類單元。[3][4]儘管歷史上認為其與古老種不同,但大多數科氏種解剖特徵的現代分析均強烈表明其代表一隻幼年古尼翼手龍。翼龍專家克里斯多佛·本尼特(Christopher Bennett)指出,科氏種一些所謂的鑑別性解剖特徵事實上反映了對正模標本的測量誤差,一旦校正就無法區分這兩個物種。[4]維多維奇與馬提爾指出,科氏種在分類學上的不同之處在於特徵組合而非自衍征,包括吻部傾斜、顱骨背面呈圓形、牙齒形狀與排列及頸椎長度和深度等特徵。[2]這些特徵多為翼手龍典型特徵或已知隨生長階段而變化。[1][3][4]並且,根據維多維奇與馬提爾之前對恢復的另一個類似翼手龍的屬風翼龍的研究,其中並未提供將個體變異和保存因素(如標本取向、壓扁)與真正分類學區別開來的論點。[5]可能需要進一步研究以證明科氏種是有效分類單元而非古老種的異名。
Remove ads
分類
以下分支圖展示了安德列斯、克拉克和徐星2014年系統發育分析的結果。此分析中作者將雙孔頭翼龍鑑定為科氏翼手龍(Pterodactylus kochi)並作為古老翼手龍的姐妹群歸入真梳頜翼龍類。[6]
古翼手龍下目 Archaeopterodactyloidea |
| ||||||||||||||||||||||||||||||||||||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