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反黨集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反黨集團
Remove ads

反黨集團(俄語:Антипартийная группа),全稱「馬林科夫卡岡諾維奇莫洛托夫反黨集團及加入其中的謝皮洛夫」(Антипартийная группа Маленкова, Кагановича, Молотова и примкнувшего к ним Шепилова),是蘇聯官方媒體中常用的政治套語俄語Идеологическое клише,用來指代在1957年6月企圖將尼基塔·赫魯雪夫趕下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職位的三位蘇共高級領導人。該集團還得到了其他黨內高層的支持,其中包括中央主席團候補委員德米特里·謝皮洛夫,他還對赫魯雪夫本人提出了不滿。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上排(從左到右):馬林科夫卡岡諾維奇
下排(從左到右):莫洛托夫謝皮洛夫

歷史

1957年6月18日,蘇共中央主席團再次召開會議。到那時,蘇聯最高領導層已瀕於分裂,馬林科夫這樣評價局勢:「如果我們現在不把他們拿下,遲早他們會把我們拿下。」[1]

在多數人的堅持下,會議由布爾加寧主持(而不是像往常一樣由赫魯雪夫主持)。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岡諾維奇等主席團成員紛紛向赫魯雪夫提出大量指責。經過討論,表決結果為6票贊成(莫洛托夫、馬林科夫、伏羅希洛夫、卡岡諾維奇、布爾加寧、薩布羅夫),1人棄權(別爾烏辛),反對4票(赫魯雪夫本人、基里琴科米高揚蘇斯洛夫,其中明確公開投「反對」票的只有赫魯雪夫[2])。最終通過決議,建議蘇共中央全會俄語Пленум ЦК КПСС將赫魯雪夫撤下第一書記職務,並重新審議中央書記處的組成。列席的中央主席團候補委員——勃列日涅夫朱可夫穆希金諾夫福爾采娃什維爾尼克——都表示支持赫魯雪夫。德米特里·謝皮洛夫最初也支持赫魯雪夫,但後來倒戈,站到集團一邊,並對赫魯雪夫提出個人指責。

在會議尚未結束之前,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伊萬·謝羅夫和朱可夫在與赫魯雪夫協商後,緊急動用空軍飛機,將以對赫魯雪夫忠誠著稱的中央委員會委員和中央主席團候補委員弗羅爾·科茲洛夫等人空運到莫斯科。[1]新到的一批人設法介入到會議進程中(此時會議已接近尾聲),並將關於第一書記和中央書記處組成的問題撤出討論。這個蘇共中央主席團的會議一共拖了四天,緊接著就召開了蘇共中央全會。

6月22日,在蘇共中央全會的第一次會議上,蘇斯洛夫向與會者解釋說,主席團的分裂是由於在如何貫徹二十大提出的去史達林化方針上存在分歧,因此赫魯雪夫個人及其所犯錯誤的問題被擱置。隨後,朱可夫宣讀了文件,指出莫洛托夫、卡岡諾維奇和馬林科夫正是「大批黨政幹部被逮捕和處決的主要責任人」。[1]

卡岡諾維奇回應道:「這事得把政治局所有成員都說上」,並直接質問赫魯雪夫:「難道您沒有在烏克蘭簽過處決令嗎?」[1]赫魯雪夫沒有正面回答,因為否認只會顯得荒唐。朱可夫則表示必須進行徹底調查,並追究所有在大規模鎮壓中負有責任者的罪行。然而,這一問題在中央全會上被列為機密,直到「重建」時期,這些事件的更多細節才開始見諸報端。

米哈伊爾·斯米爾秋科夫俄語Смиртюков, 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看來,朱可夫對赫魯雪夫的支持在「反黨集團」失敗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3]

該集團成員都是史達林的老戰友——在赫魯雪夫於二十大末尾作報告後,他們的影響力開始明顯衰減。

德米特里·謝皮洛夫並未參與史達林時期的鎮壓行動,也不屬於那批反對赫魯雪夫的黨內領導人集團,但赫魯雪夫認為他是自己一手提拔的人,因而要以「背叛」為名對他進行示眾式的懲罰。在蘇共二十二大《關於修改蘇共章程的報告》中指出:

在1957年6月22日至29日召開的蘇共中央全會上,[4]該集團的一些成員被撤出中央委員會;到了1962年,他們被開除出黨。[5]

亞歷山大·佩日科夫俄語Пыжиков, Александ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指出,蘇共二十二大關於反黨集團的決議,篇幅幾乎是對史達林個人崇拜批評的四倍;而在赫魯雪夫的報告和代表們的發言中,批評攻擊最多的對象是莫洛托夫(就個人崇拜問題對他的批評,數量還不到前者的一半)。[6]

Remove ads

成員

同樣參加了反赫魯雪夫集團的蘇共中央主席團成員克利緬特·伏羅希洛夫尼古拉·布爾加寧米哈伊爾·別爾烏辛馬克西姆·薩布羅夫,在全會上當場表示認錯,因此最初「只」受到了相對輕的處分:

  • 薩布羅夫:被降為普通中央委員,先轉任部長會議國家委員會對外經濟聯絡委員會副主席,自1958年起任塞茲蘭重型機械製造廠廠長。

蘇共二十二大時,朱可夫也被列為該集團的成員之一[7](儘管在1956年12月他才第四次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

Remove ads

指控

在《決議》中,針對「反黨集團」成員提出了如下指控:[8]

  • 反對黨的路線,採用派別手段企圖改組黨的領導機構;
  • 反對擴大加盟共和國的權力和加強地方蘇維埃的作用;
  • 企圖破壞工業管理改革和國民經濟委員會的建立;
  • 不承認增強集體農莊農民物質利益的重要性;
  • 反對黨的號召——在最近幾年內在人均牛奶、黃油和肉類產量方面趕上美國
  • 抵制清算個人崇拜後果的措施;
  • 莫洛托夫反對處女地運動
  • 莫洛托夫擔任外交部長期間,反對改善與南斯拉夫的關係,拖延與奧地利簽署國家條約,反對與日本關係正常化;反對關於在當代條件下戰爭是可以避免的、各國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可以多樣化、必須加強蘇共與國外進步政黨聯繫的主張;否認蘇聯領導人與其他國家領導人建立個人聯繫的必要性。

地方反應

在地方層面上的反應並不一致:有的黨組織甚至拒絕通過《關於反黨集團的決議》。例如,堪察加州黨委就曾報告中央,稱烏斯季博利舍列茨克區基赫欽漁業聯合企業第46號魚類罐頭廠的工人大會鬧得無法收場:支持反黨集團的有81票,而贊成中央決議的只有31票(此後廠長被免職,重新召開的大會才通過了中央的決議)。[9]

參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