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口嚼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口嚼酒(日語:口噛み酒くちかみざけ)又稱嚼酒,是將之類的穀物和根菜、果實等放入口中咀嚼並吐出,然後放置而成的一種。古代日本、琉球阿伊努人居住地區均釀造過這種酒,拉丁美洲和非洲等世界其他地區也有發現此酒的記錄,但現在的釀造地區僅剩下亞馬遜平原等個別區域[1][2]。由於口嚼酒通常由女性製作,所以在真臘也稱為「美人酒」[3]。有說法認為人類釀酒術起源於口嚼酒[4]

考慮到其傳到日本列島的時期和相關的製作方法、文化等方面,雖然口嚼酒和日本酒都是以米作為製作的原料,但一般認為口嚼酒不是日本酒的原型[3][5]

製作方法

首先將含有澱粉的食物放入口中咀嚼,唾液中的澱粉酶會使澱粉糖化。隨後製作者會將口中物質吐出並放置一段時間,存在於環境中的野生酵母日語野生酵母便會把其中的糖類發酵酒精,從而形成口嚼酒。[6][7]

除了上述直接咀嚼生原料的製作方法以外,也有人會在咀嚼前把原料煮熟,或是先使其酸敗後再放入口中[3]。煮熟的原料糖化起來更容易[3],這種製法被一些台灣原住民族採用[8][3]。酸敗的原料則可以抑制雜菌的繁殖,使乳酸能在酸性條件下更好地發酵[3],這與拉丁美洲奇恰酒等酒精飲料的製法相似[3]

往吐出的物質中加水有時可以促進發酵過程[3],這種做法與中國釀造酒的影響有關[3]

歷史

口嚼酒的起源地目前尚不明確,但有較強證據顯示其可能起源於東南亞南太平洋一帶,這一區域曾在穀物外也食用其他含有澱粉的植物[3]。當時稻米已經傳到了阿薩姆地區雲南,作為這些地區存在的稻作文化與東南亞、南太平洋文化圈的融匯點,馬來西亞東南亞地區很可能是米製口嚼酒的起源地[3]

此外,《魏書》卷一百的列傳第八十八中勿吉國部分有「嚼米醞酒 飲能至醉」的字句,同時還記載了今濱海邊疆區和蒙古等地有用米釀製口嚼酒的情況[3]。《北史》卷九十四的列傳第八十二中也描述勿吉國「嚼米為酒 飲之亦醉」[9]

至於日本列島上的米製口嚼酒,一般認為其出現於繩紋時代後期[3]

在名為泡盛的蒸餾酒普及之前,利用人體唾液發酵作用製作的口嚼酒在沖繩廣泛存在,沖繩群島直到近代都在製作祭事用的口嚼酒[10]。洗淨身體的女性首先會咀嚼生米並用鹽將牙齒刷乾淨,然後她們將仔細咀嚼剛出鍋的米飯,在合適的時候吐入容器。接著容器里會放入少許的水並用石臼攪磨,在內容物變粘稠後便會將其倒入罐子中發酵[10]。這類酒在不同地區有不同名稱,例如沖繩本島的ウンサク Unsakuウンシャク Unshaku)、ミキ Mikiミチ Michi,宮古的ミキ Mikiンキイ Nkii),八重山的ミシャグ Mishaguミシュ Mishuミス Misu)等,這些稱呼都包含「神酒日語神酒」相關的含義[10]。儘管沖繩早已不再製作一般的口嚼酒,但在伊平屋島、宮古和八重山的一些地方,口嚼酒的製作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停止[10]

Remove ads

神事

日本和台灣,舉行部分神事日語神事時也會製作口嚼酒[3],此時會選取巫女處女作為咀嚼原料的人[3]。和日本本土類似,琉球也曾製作名叫「ウンシャク酒」的口嚼酒供神事使用[11]。現在沖繩的部分地區仍會在祭事時製作口嚼酒[12]

與日語詞語的關係

日語中的「かも」一詞可表達釀酒之意,有觀點認為該詞可能起源於「口嚼酒」中的「嚼」([4]。然而在西原刊行會出版的書籍《酒》中,日本一位名叫住江金之的農業博士認為它們是不同系統的詞語,主張釀酒的「醸す」一詞應由「かびす」轉化而來[4]

相關古文

塵袋日語塵袋》第9[13][14]
大隅ノ國ニハ、一家ニ水ト米トヲマウケテ、村ニツゲメグラセバ、男女一所ニアツマリテ、米ヲカミテ、サカブネニハキイレテ、チリヂリニカヘリヌ 酒ノ香ノイデクルトキ、又アツマリテ、カミテハキイレシモノドモ、コレヲノム。名ヅケテクチカミノ酒ト云フト云云、風土記ニ見エタリ
萬葉集
一般認為下列和歌中提到的是酒麴釀製的酒,但也有可能是口嚼酒。
  • 為君 醸之待酒 安野尔 獨哉将飲 友無二思手[15]
    • 為你釀的待酒 要在安之野獨飲了嗎 沒有朋友 - 大伴旅人 卷4-555 天平元年(729年)左右的和歌。
  • 味飯乎 水尔醸成 吾待之 代者曽<无> 直尔之不有者[16]
    • 美味的米在水中釀酒 我的等待沒有效果 因你不願直接過來 - 車持氏娘子 卷16-3810

衍生作品

參考文獻

  • 口噛み酒の杯はめぐる-エクアドル・アマゾン》,收錄於山本紀夫《増補 酒づくりの民族誌》(八坂書房出版,2008年)

腳註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