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古尾翼龍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古尾翼龍屬(學名:Cascocauda,意為「古代的尾巴」)是蛙嘴龍科翼龍已滅絕的一個屬,來自中國河北省侏羅紀中晚期的髫髻山組。屬下包括單一物種覆絨古尾翼龍(C. rong),所知於一具保存有包括翼膜在內的大面積軟組織及一層緻密的密纖維的完整亞成體骨骼[1]。部分密纖維似乎是分枝的,類似手盜龍類獸腳亞目恐龍的羽毛,表明翼龍的密纖維可能與恐龍羽毛密切相關[2]。
Remove ads
發現與命名
正模標本兼唯一標本NJU-57003發現於中國髫髻山組。該標本出土自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木頭凳鎮的道虎溝岩層,地質時期可追溯到侏羅紀中晚期的卡洛維階至牛津階[3]。NJU-57003由一具關節連接且有大面積軟組織的近完整骨骼組成,保存於一對石板上,現收藏於中國南京市的南京大學[1]。
該標本連同另一件蛙嘴龍科標本(CAGS-Z070)由楊子驍等人於2018年12月在對兩者表皮結構的描述及分析中以未命名蛙嘴龍科的身份首次報道[2]。直到2022年,NJU-57003才由楊子驍等人完全描述並鑑定為新屬新種覆絨古尾翼龍(Cascocauda rong)。屬名取自拉丁語cascus(意為「古代的」或「原始的」)及cauda(意為「尾巴」)。種名取自漢字「絨」,源於有著「外表蓬鬆」之意的「毛絨絨」一詞。完整學名意即「覆有絨毛的古代尾巴」[1]。
分類
NJU-57003原於2018年報道為分類不明的蛙嘴龍科物種,當時楊子驍等人認為此標本與同一生物群的熱河翼龍和樹翼龍非常類似,可能是其中一個屬的幼體[2]。後來楊子驍等人(2022年)研究了蛙嘴龍科身體比例如何隨生長而變化(異速生長),發現此標本的比例與其它所有蛙嘴龍科均不同,故雖為幼龍,但仍屬於一個新分類單元[1]。
在同一研究中進行的系統發育分析發現古尾翼龍是蛙頜翼龍亞科成員,該類群尾部較長,與其它生有短尾的進階蛙嘴龍科相比可能是種相對原始的特徵[1]。分析結果的簡化版如以下分支圖所示:
蛙嘴龍科 Anurognathidae |
| ||||||||||||||||||||||||||||||||||||||||||||||||
Remove ads
古生物學
唯一已知古尾翼龍標本被認定為一隻幼體,依據是骨骼存在象徵著發育不成熟的特徵,包括翅膀腕骨及肩部肩胛骨與喙骨等關節骨未融合,以及肢骨關節面粗糙且凹凸不平,均表明其骨骼生長不完全。根據對異速生長模式的研究提出,像古尾翼龍這樣的蛙嘴龍科,其一生中作為樹棲飛行食蟲動物的生活方式幾乎不變,所選獵物的體型可能也不變,且這種個體發生上幾乎一致的生活方式,從幼體到個體發育後期的過程中保留了更多祖征[1]。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