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青年雕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青年雕像
Remove ads

青年雕像希臘語κοῦρος,複數為kouroi)是一個現代詞彙[1] 用於描述自力支撐(free-standing)的古希臘雕塑。這類雕塑最早發現於古風時期,代表裸體男性青年雕像。在古希臘,「kouros」意為年輕的男孩,大多數情況特指貴族階級的。儘管青年雕像在整個古希臘領土上都有發現,但主要還是集中在阿提卡維奧蒂亞州[2] 「Kouros」這個術語最早由V.I.李奧納多於1895年描述阿波羅,一個有關凱拉泰阿英語Keratea的年輕人用的。[3]而後於1904年被Henri Lechat泛用於描述通常的男子形象。[4]類似的雕像在希臘與地區被大量發現,主要集中於阿波羅的聖所中,而其中最大的雕像群位於維奧蒂亞州Ptoion英語Ptoion的阿波羅聖所,並於其中發現了超過一百件雕像。[5] 這些自力支撐的雕塑大都為大理石材質,但也有小部分為石灰石制,青銅象牙陶瓦。它們通常為真人比例,但一些早期作品也有大至3米高的雕像。

Thumb
克羅伊索斯青年雕像, c. 530 BC

與青年雕像相對應的是少女雕像,英文為kore少女雕像英語kore (sculpture)

Remove ads

詞源

在古希臘,「kouros」意為年輕的男孩,大多數情況特指貴族階級的男孩。[6] 當一個青春期的男孩成長為一個男人後,作為一個成年的「kouros」,他可以開始加入兄弟會(φρατρία), Apellaios是舉行這些儀式的月份,阿波羅 (Apellon) 則被稱為」megistos kouros「,意為偉大的「kourous」。[7]

製造目的

Thumb
克琉比斯和比同,發現於德爾斐考古點,現藏於 德爾斐考古博物館英語Delphi Archaeological Museum

青年雕像的出現對應了幾種相應的功能需求。青年雕像曾被認為只用來代表太陽神阿波羅,正如在懇求者面前的花瓶畫上所描述的一樣。[8]青年雕像和阿波羅的關係被薩摩斯島上,由狄奧多羅斯創作的皮媞亞-阿波羅雕塑上的描述所支持。[9] 正如「埃及風格,雙臂置於兩側,雙腿分開「。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青年雕像都是神像,很多的青年雕像發現於墓地中,並很有可能是被當作了墓地標誌或墓碑,或者被當作在遊戲中獲勝者的獎勵(像獎盃),青年雕像還曾被當作神的祭品,(保薩尼亞斯將該類雕塑描述為阿奇恩英語Arrhichion,一種奧林匹克運動,潘克拉辛,作為青年雕像姿勢的一種),[10] 因為有一些青年雕像是在阿波羅的聖所中被發現的。事實上,一些置於神的聖所的青年雕像上刻的不是神的名字,而是凡人的,比如'德爾斐雙子',克琉比斯和比同,他們應為他們的虔誠感到榮幸,因為他們的名字得到了相應的青年雕像對應。[11]

關於古埃及雕塑(特別是荷魯斯的雕像)是否對青年雕像有著直接影響是一個已經提出很久的猜想,因為古希臘和古埃及之間的貿易和文化關係被證實從公元7世紀中期起就存在了。在1978年一項由 Eleanor Guralnick 發起的項目將攝影測量法聚類分析應用於許多古希臘和古埃及雕塑,並發現了關於埃及第二十六王朝的第二加農(Second Canon)和古希臘青年雕像有某種關係,而這種關係廣泛分布在大量雕塑作品中,但並不普遍。[12]

Remove ads

起源與進化

Thumb
來自埃及第二十六王朝的雕像,與早期青年雕像十分相似,羅浮宮 E5345。

作為古希臘雕像的一部分,青年雕像的發展不可避免的與古希臘雕像整體發展緊密相連。早期的帶達理克(Daedalic)式雕塑有兩個學派,其中一些只能從古代文學中了解到它們的名字,比如 kolossos, bretas, andrias 和 xoanon 等等,在公元6世紀左右成為了自立支撐式雕塑;即是對希臘風格和宗教內部發展所做出的回應,[13] 或是被異地文化影響的產物。其中外部因素對安那托利亞,敘利亞等地文化影響最深遠的當屬埃及。據了解,在七世紀中葉古希臘建立外貿城市諾克拉蒂斯英語Naukratis之前,希臘人與埃及已有有長期的貿易關係,[14] 解釋了希臘是從何處學到埃及式雕塑技巧的。[15]

Guralnick的工作成果以及Erik Iversen和Kim Levin先前的研究[16] 大大增加了希臘雕塑家模仿埃及雕塑的討論熱度。埃及第二十六王朝時期雕塑的經典雕塑比例系統是由一個二十一右四分之一個部分(稱之為格子)組成的,其中從腳底到雙眼連線的距離是二十一格。這些格子在雕刻時被應用於協助定位人體的各個內臟,肌肉位置,相當於輔助線的功能。艾佛森(Iversen)表示紐約青年雕像正好符合這個比例。該發現是Guralnick通過對其他青年雕像,尤其是埃及佳能二世的形體數據的聚類分析標準分數與地中海男子平均形體的比較,從而發現了這一點。後來她又對公元六世紀的兩個少女雕像進行了相似的算法和比較,並發現大多數此類雕像都試圖向理想的人類完美形體發展。[17]

象徵與含義

青年雕像是沒有鬍子,擺出一種死板的前進姿勢,並且大部分都是裸體的雕像。[18] 和埃及雕像對比來看,希臘的青年雕像通常會伸出左腳,表示走路的姿態,但這些雕像看起來要麼只會站在原地,要麼看起來能拔腿就走。[19]一小部分早期青年雕像腰部會戴有腰帶,但這種做法在公元六世紀消失了。這種腰帶在傳統上被認為是一種符號,代表了更為複雜的服飾,[20] 但全身覆蓋服裝的雕塑也出現過,這意味著雕塑家們不是只是為了把複雜的服飾縮減為一個符號,而是腰帶這個符號本身象徵著某種特殊的含義。藝術史學家Brunilde Ridgway英語Brunilde Sismondo Ridgway[21]在她1977年寫的The Archaic Style in Greek Sculpture中提出,這種腰帶可能代表阿波羅,運動員或者魔法力量的某種象徵,但直至現在這個符號本身的意義仍然模糊。另外,還有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是青年雕像的「裸體」是否代表著某種象徵或者屬性。如同之前提到的,裸體可以代表運動員或者英雄的裸體狀態:「他在角力學校現身,使青年不朽」,但人們至今沒有發現任何有關於奧林匹亞或者運動器械的例子。

除了在德爾福的阿波羅聖所,德羅斯和Mt.Ptoion發現的青年雕像外,在薩摩斯島的赫拉神殿,蘇尼翁的雅典娜和波塞冬神殿中也發現了相似的雕像,[22],因此青年雕像是因為阿波羅相關原因而雕刻這一假說是有問題的。雖說如此,但大多數青年雕像還是在阿波羅聖所內發現,並被確認是獻給阿波羅的,這導致里奇韋(Ridgway)在公元七世紀將早期帶有腰帶式的青年雕像引入並取代更早的直立式雕像以用於代表阿波羅。[23] 隨著時間的推移,雕塑的供奉和喪葬功能開始淡化,其內在屬性也被拋棄,雕塑形式和功能變得更加通用。到公元6世紀末為止,青年雕像已經發展到可以根據不同的環境和地點提供不同功能和意義了。 該「多元論」最初由歷史學家讓·杜卡特(Jean Ducat)提出,[24] 由藝術史學家安德魯·斯圖爾特(Andrew Stewart)整理闡述。斯圖爾特認為青年雕像與貴族分布有著直接關係,因為青年雕像的分布模式和古希臘貴族分布大相逕庭。他認為這種神聖性和紀念性相互交替呈現的雕塑是對不朽貴族美德英語arete (moral virtue)的認同。[25]

Remove ads

發展史

Thumb
Thumb
人體肌肉結構

現存最早的青年雕像例子可能是位於提洛島的艾歐尼克聖殿(Ionic sanctuary)的兩個真人大小大理石雕像,[26] 鑑定為約公元7世紀第後半頁製作的。在古典希臘時期開始前,青年雕像早期有它們的一套雕刻標準,而到古典時期開始時,古希臘雕塑家們對解剖學已經有了很深的理解,並開始有了自然主義的初級形態。 [27]兩種形態的轉變可以在其過渡作品克雷提奧斯的少年(公元480年)身上看到。

青年雕像的起源年代不詳,事實上,沒有一類雕塑有著確切的起源時間。此外,當時學院的同質性也很強:當一個學院有了解剖學進展時,這些知識會迅速在各個研討會中討論,並散布至各個學院,以至於「區域差異被轉化成為了共同進步」。[28] 因此,我們現在使用由Gisela Richter所作的相對年代來劃分青年雕像的發展史。她通過一些共同的解剖學特點將其劃分為六個組,特別是比如écorché英語écorché右邊所示的肌肉群的區別。

Remove ads

蘇尼翁雕像群

公元前615–590年: 這個日期是暫定的,大約在公元前七世紀末,六世紀初,由Richter[29]從之前日期更準確的泰內亞–佛羅滿薩雕像群推斷出發展周期,以此推斷出該組青年雕像的大概發源時間。此外,她還指出了該年代雕像與黑彩陶器的相似之處, 特別是涅索斯雙耳罐英語Nessos Painter[30] 及其奔馬雙耳罐上的人像尤為相似。.[31] 她還認為[32]七世紀後四分之一部分New York-Sounion kouroi和early Corinthian pyxis之間的相似之處[33]。當時值得一提的作品包括紐約青年雕像英語New York kouros (Met 32.11.1), 德米斯和克緹羅斯(Dermys and Kittylos, 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 56號), 德爾斐雙子 (德爾斐博物館 467及1524號),蘇尼翁青年雕像,以及帝洛斯巨人(Delos colossus)。

這個時期雕塑的主要特點是抽象及偏向幾何外形的,它們象徵了類似建築結構的設計理念與凌駕於現實主義之上的表現主義部分的關係。這些雕塑所展現的四個面大體由立方體構成,卻又不缺失細節,這些細節表明了這個時期的雕塑家們對人體解剖學一知半解。他們的試圖將其塑造成和諧而又富有表現力的雕像,以至於其人體形態不合常理。蘇尼翁青年雕像的軀幹主要分為四面,切都表現扁平,其腰部以上的背面部分和脊柱對齊一起形成一條直線。雕塑顱骨的形態顯示其雕塑表現形式並沒有發展成熟:頭顱的背面和頂部經常是扁平的。耳朵直接在平面上挖出來,且非常抽象。

Remove ads

奧爾霍邁諾斯–錫拉雕像群

泰內亞–佛羅滿薩雕像群

米洛斯雕像群

阿納維索斯–皮通12雕像群

皮通20雕像群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