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臺形遺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臺形遺址[1](英語:Tell 來自阿拉伯語:تَلّ, tall 或 希伯來語:תֵּל ṫel,意為「小山」或「土墩」),也叫墩形遺址,是一個考古學術語,指的是許多代人在同一地點生活成百上千年留下的廢棄物形成的土墩。典型的臺形遺址通常像一個低平截斷並帶有坡度的圓錐或稜錐,且通常可達到30米高。其本質是由同一地點連續更迭的聚落所累積形成的分層廢棄物堆,包含歷代居民營建與生活產生的遺存物及自然沉積物。

此類遺址雖主要分布於古代近東地區,但亦見於其他區域,如南歐與中歐部分地帶(從希臘、保加利亞延伸至匈牙利、西班牙)以及北非。在近東範圍內,台形遺址集中出現於降水較豐沛的區域,包括上美索不達米亞、南黎凡特、安納托利亞和伊朗,這些地區具有更持續的聚居歷史。歐亞大陸的台形遺址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銅石並用時代以及青銅時代與鐵器時代。值得注意的是,南黎凡特地區的台形遺址發展終結於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戰爭,該事件標誌著希臘化時期的到來,並隨之產生了截然不同的聚落營建模式。迄今,近東地區眾多台形遺址仍被持續占據並使用。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