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灣再生能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灣再生能源
Remove ads

台灣再生能源截至2023年底裝置容量為1795.6萬瓩(17,956MW),占台灣總發電設備6,404.5萬瓩之28.0%。2023年度台灣再生能源發電量為267.10億(26,710GWh),占台灣總發電量比例為9.5%[1]

Thumb
台中市高美溼地旁的風力發電廠
Thumb
清水地熱發電廠地熱井

蔡英文政府林全內閣希望於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2],再生能源發展目標為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2,700萬瓩(27GW),再生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比例達20%[3]

定義與發展歷程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統計資料,現階段台灣再生能源涵蓋項目包括慣常水力發電(川流式水力發電)、太陽光電風力發電地熱能生質能廢棄物發電英語Waste-to-energy六項[1]經濟部能源局在訂定發展目標上,通常使用「新及再生能源」一詞,除了前述項目之外,另加入並非屬於「再生能源」,而是屬於「新興能源」之燃料電池[4]

台灣投入發展「再生能源」,除了前述項目,另有尚於初始開發階段之海洋能技術,政府主管機關尚未對於海洋能發展訂立目標,但經濟部能源局[5]與「第二期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6]有投入研究。

台灣發展再生能源之重要里程為2009年7月發布之「再生能源發展條例」[7],此為台灣發展再生能源之母法,該條例之中央政府主管機關為經濟部,由經濟部能源局執行業務。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後,歷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發電量之數值與占總發電之比例如下:

更多資訊 年度, 裝置容量 ...
Remove ads

再生能源政策

政策目標

台灣再生能源發展目標現階段以發電為主。過去曾經有非發電之發展目標,包括提供熱能太陽能熱水器推廣設置,部分替代柴油之「生質燃料摻配比例」規範,兩者目前均已不再列為推動項目[9][10]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於2019年4月12日於立法院通過修正案,設定2025年再生能源累計裝置量達2,700萬瓩(27GW)的目標[3]

更多資訊 2020年, 2025年 ...

獎勵措施

現階段蔡英文政府對於再生能源獎勵措施以「保證收購」20年之「躉購費率」制度為主,「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於2019年4月12日於立法院通過修正案後,未來「保證收購」與「電力自由交易」二者可相互轉換,代表政府過去師法德國的「保證收購」躉購費率制度[11]將逐漸淡出,逐步導向自由市場[3]

自「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實施以來,歷年各類型再生能源「躉購費率」如下:

更多資訊 年度\技術類型, 太陽光電 ...
  • 各種技術依照技術種類、裝置型態,再細分不同費率,例如太陽光電2019年依據各型態共分為46項費率。
  • 上表為單一費率,離岸風力發電地熱能另有前高後低費率。
  • 其他包括海洋能氫能或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經濟部)認定可永續利用之能源。
  • 2020年原「川流式水力發電」改名為「小水力發電」,其他部分取消。
Remove ads

各種再生能源發展情況

太陽光電

Thumb
台灣歷年太陽光電累計裝置容量

臺灣於2000年開始推動太陽光電,但於2009年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政府開始實施「保證收購」20年之「躉購費率」制度後,安裝量方開始顯著成長。另外,建置成本大幅下降,也是2010年後成長的主因。這使得原本以外銷導向的光電產業,內銷比例逐漸成長。

台灣整體年均日照接近1,800小時,發展條件良好。[23]政府目標於2025年,太陽光電累計安裝容量達 2,000萬瓩(20GW),其中屋頂型太陽光電目標 300萬瓩(3GW),包括水域面積在內的地面型太陽光電 1,700萬瓩(17GW)[24]

風力發電

Thumb
台灣歷年風力發電累計裝置容量

台灣風力發電開發始於2000年,該年政府頒布「風力發電示範系統設置補助辦法」[25]。之後,包括台灣電力公司、台朔重工,以及正隆公司依據前述示範計畫投入風力發電廠開發。台灣首座風力發電廠為台朔重工的麥寮風力發電廠[26]。 2012年政府公布「風力發電離岸系統示範獎勵辦法」[27],啟動離岸風電開發。2013年1月,台灣離岸風場示範案開標,由福海風力發電(永傳能源)、海洋風力發電(上緯企業)、台灣電力公司三家中標[28],2017年4月海洋風力發電公司之海洋竹南風力發電場第一期開始商轉,為臺灣首座正式營運的離岸風力發電場。

2018年政府展開離岸風電大規模開發,公布「離岸風力發電規劃場址容量分配作業要點」[29],啟動離岸風力發電「遴選」與「競價」作業。分別由7家開發商獲得遴選資格,總開發容量為383.6萬瓩 (3,836MW)[30];兩家廠商於競價中獲選,總開發容量為166.4萬瓩(1,644MW)[31]

Remove ads

水力發電

台灣最早開發之水力發電廠為1905年啟用之龜山水力發電廠水力發電在台灣發展的歷史至今已超過一世紀,截至2018年底累計裝置量為209.2萬瓩(2,092MW)。

台灣水力發電較優良場址大都已開發,新位址較難尋覓[32],未來台電將以中小型水力發電廠為開重點[33]

地熱能

台灣最早發展地熱發電始於1966年,由經濟部礦業研究所進行探勘工作。1973年第一次能源危機爆發後,經濟部指示進行全國地熱區資源普查。根據普查結果,工研院選定宜蘭清水地熱區為首要潛能區,並進行系統性探勘[34]

1976年中油公司加入探勘行列,在該區鑽探深井成功,1977年由工研院中油台電三機構分別負責探勘、生產及發電,並建造第一座1,500瓩(1.5MW)地熱試驗電廠,隨後於1981年4月構建3,000瓩(3MW)地熱電廠,同年9月清水地熱發電廠移交台電營運,但由於熱液產能因孔內結垢問題造成逐年衰減,以致發電量隨之遞減,運轉12年後於1993年停止發電試驗。

2002年起政府重新探勘,並評估修復地熱井,已完成50瓩(50kW)示範機組。2016年宜蘭縣政府進行招商,由「宜元股份有限公司」得標,預計第一期1,000瓩(1MW)於2020年開始商轉[35]

除了清水地熱發電廠之外,還有一些電廠開發正在進行中,例如綠島地熱示範發電廠

生質能

台灣原先生質能推動重點為生質柴油,一度經濟部能源局曾訂定強制市售柴油摻配2%生質柴油(B2生質柴油),該項政策於2014年停止[10]

台灣政府近年生質能推動重點改為沼氣發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成立「沼氣推動計畫辦公室」進行推廣活動[36]

海洋能

台灣海洋能開發尚在初始開發階段,尚未有商業運轉的發電廠。

台灣持續有法人機構與學校投入海洋能技術開發,包括工研院台灣國際造船投入20瓩波浪發電機組開發[37]中山大學海洋科技研究中心、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國研院海科中心等投入海流發電(黑潮發電)技術[38]

參見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