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臺灣鐵觀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臺灣鐵觀音,台灣茶的一種。在日治台灣時期,由製茶師張迺妙於1985年自中國福建安溪引進鐵觀音茶樹,以閩南烏龍茶製法製成的茶葉。是一種半發酵茶,屬於球形包種茶,被列為包種茶之一,有時也會被歸類在台灣烏龍茶中。
在台灣,以產地命名,分為在台北市木柵區,新北市坪林區,石碇區的木柵鐵觀音,以及產於新北市石門區的石門鐵觀音。
概論
鐵觀音原是起源於中國福建安溪的一個茶樹品種,在日治時期引進台灣。當時除了茶樹之外,由福建安溪來台灣的製茶師,帶來製茶法,以方形布包裹茶葉,將茶葉揉成球形狀,經過轉動揉捻,將布球茶包放入稱為「文」的焙籠上慢慢烘焙,使茶葉形狀逐漸彎曲,形成球形包種茶,經由球形包種茶製程的茶葉,也被稱為鐵觀音。
相同的製茶法,製作成半球形包種茶,即為台灣烏龍茶。
歷史
在台灣日治時期,於1895年製茶師張迺妙與同鄉張迺乾,由福建安溪引進鐵觀音茶樹以及製茶技術,於「茶葉共進會」比賽中榮獲頭獎,成為台灣鐵觀音的開端[1]。
張迺妙最初種植在自家後院,1896年,再度自福建安溪購入千株鐵觀音茶苗,種在自家茶園中。當時擔任木柵區長的文山茶業公司負責人張德明,與張迺妙一同至安溪,購回3000株鐵觀音茶苗,在繁植後,張德明分送給木柵區的茶農種植。文山茶業曾聘請由中國福建聘請製茶師前來教授製作鐵觀音技術。1937年,張迺妙回安溪省親,再度帶回製茶技術,之後鐵觀音製作成為台灣重要的產業。
1980年代,在茶葉改良場的技術指導下,石門區農會開始用硬枝紅心來製作鐵觀音,成為當地名產。1991年,石門農會由電爐烘焙法改為人工烘焙,採用龍眼木炭,製作出有特別香氣的鐵觀音,與木柵鐵觀音齊名[2]。
茶樹品種
鐵觀音最早是一種茶樹品種,俗稱「紅心歪尾桃」,具有明顯的紅心、歪尾以及葉片向上捲曲如波浪狀手形等特徵。製成茶葉,在沖泡後,有「茶色澤烏潤、沉重似鐵」的外觀及口感,因此稱為鐵觀音[3]。
產地
台灣的鐵觀音最早起於起源於台北市木柵區一帶,稱為木柵鐵觀音。之後產地擴及新北市坪林區、深坑、石碇一帶。
新北市石門區,在1960年代後,以硬枝紅心品種茶樹,製成鐵觀音,稱為石門鐵觀音。
分類法
台灣傳統分類中,屬於包種茶中的球形包種茶。
以鐵觀音茶樹,經由球形包種茶製法,製作出的鐵觀音,稱為正欉鐵觀音。以其他品種製作出來的,只稱為鐵觀音。
註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