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史蒂芬·阿諾德·梅特卡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史蒂芬·阿諾德·梅特卡夫(英語:Stephen Arnold Metcalf,1927年10月23日—2014年6月7日),生於雲南昆明,是一位基督新教傳教士,後在日本傳教。他是在華傳教士王懷仁(George E. Metcalf)與伊麗莎白·瑪麗·唐納利(Elizabeth Mary Donnelly)的兒子,後來承父業加入前身爲內地會的海外基督使團,獲使團委派往日本傳教。他還有一個同樣身為傳教士的姐姐,名叫露絲(Ruth Metcalf)。她則在泰國傳教。[1]
Remove ads
在華期間
於1927年10月23日,史蒂芬·梅特卡夫在中國雲南昆明出生。他和姐姐露絲一起在山東煙臺的內地會子弟學校芝罘學校(又名中國內地會學校)接受教育。中日戰爭爆發後,日軍占領了煙臺,於1942年10月5日迫使學校關閉,將學校工作人員、教師與學生囚禁在位於煙臺毓璜頂(Temple Hill)的美國長老會差會集中營(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compound)。[2]時年15歲的史蒂芬也被囚禁在其中,且與姐姐露絲、父母都失去聯繫。[3]
1943年9月,史蒂芬隨毓璜頂俘虜集中營遷往山東濰坊的樂道院集中營(卽濰縣集中營,Weihsien Compound)。[4]史蒂芬在濰縣集中營見到了奧運會長跑金牌得主李愛銳(Eric Henry Liddell),並受其幫助照料。[5][6]李愛銳侭管被日軍抓捕投至集中營[7],但保持樂觀、堅持布道,仍爲日本人禱告,這深刻影響了史蒂芬。[8]1945年,李愛銳因腦腫瘤病逝,死前將自己的跑鞋贈予史蒂芬。[9]當年2月,李愛銳的葬禮在集中營中舉行[10],史蒂芬是其護柩人(抬棺人)[11],他在葬禮上許諾將前往日本傳教,這正是受到了李愛銳的影響的結果。[12][13]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8月17日,濰縣集中營解放,至此史蒂芬纔得以與家人團聚。[14]
Remove ads
澳洲深造
1945年11月,史蒂芬抵達澳大利亞,在墨爾本聖經學院(Melbourne Bible College)學習。1952年,史蒂芬得以加入海外基督使團(前身爲內地會),被派往日本傳教。[15]
前往日本
1952年11月,史蒂芬抵達日本,開始在本州島的輕井澤町(日語:軽井沢町)接受語言培訓。次年,他受命到青森縣(日語:青森県)傳教及主持建造教堂。
1957年7月3日,史蒂芬與伊芙琳·羅賓遜(Evelyn Robinson)成婚。伊芙琳是來自北愛爾蘭的傳教士。他們共育有四子一女。
往後的日子裏,史蒂芬與伊芙琳又受命整合、建造了多座教堂,地域包括青森縣各鎮,北海道小樽市、本州八戶市、仙台市及千葉浦安市。[16]
返回英國
相關作品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