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合界威揚宮
台灣澎湖縣西嶼鄉廟宇,合界村角頭廟,主祀池府王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合界威揚宮(臺灣話:Ha̍p-kài Ui-iông-kiong),臺灣澎湖縣廟宇,位於西嶼鄉合界村,主祀池府王爺[1],西嶼澳角頭廟之一。[2][3]法師流派為「普庵派」之「雷令、勅令支派」。[4]:60–62
沿革
「合界」位於西嶼鄉北端,清領時期、日治時期皆載作「合界頭」,根據堪輿風水之說,此處可眺望頂山嶼西盡頭(通梁村),遂寓有「合四方之界」意義。[3][5]
今合界村於清領時期本分作兩個聚落,即合界與后螺(亦有載後螺),后螺聚落位置偏東,廣義上屬合界東甲地區,在日治時期併入合界頭迄今,後因村廟舉辦祭典時往來不甚便利,后螺居民於民國58年(1969年)另行奉后螺龍慶宮為當地角頭廟,自行安置五營,祭祀圈遂脫離合界頭。[6][7]:196
合界威揚宮相傳創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確切年份不詳,清代之際聚落僅有十餘戶,人口不眾,村廟亦僅有數坪之大,自開基之初,便奉池府王爺為主祀神祇;日治時期明治37年(1904年),合界威揚宮受澎湖鸞堂「一新社」影響,開辦名曰「樂英堂」之善堂(後又改名「樂真堂」)。[2][8]:52-54
根據廟中碑文〈威揚宮重建誌文〉載;大正12年(1923年),有重新擴建翻修之紀錄。民國59年(1970年)村佬鑒於宮廟老舊破漏,發起重建,並於同年秋舉辦入火大典,民國69年(1980年)舉行落成大典。又經十載,民國79年(1990年)間地方有擴建之議,獲得內塹池王廟以及緝馬灣赤樊桃殿慷慨解囊、善款寄付,得以拆廟奠基擴建,並於民國83年(1994年,甲戌年)農曆六月竣工,即為今貌。[1][2]
Remove ads
文物
圖輯
-
聖旨牌
-
大殿
-
正殿神龕
-
甲戌年燈籠
-
海國英揚匾
-
西廂房茶水廳
-
威揚宮重建碑誌
相關條目
- 后螺龍慶宮
- 高合威揚宮
- 合界永成古厝
- 合橫國小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