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同樂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同乐县
Remove ads

yuè,兩漢稱同勞縣西漢南朝時期的縣,在今雲南省陸良縣東南魯昌村,範圍包括陸良縣南盤江東岸、曲靖市麒麟區南部。

快速預覽 同樂縣, 歷史 ...

歷史

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開益州郡,設同勞縣[1]東漢仍屬益州郡[2]三國蜀漢改益州郡為建寧郡[3],同勞縣應改屬建寧[4]。其後,《晉書·地理志》失載同勞縣,但《五行志》有載「孝武太元十四年六月,建寧郡銅樂縣枯樹斷折」[5]。《宋書》稱「同樂縣,晉武帝立」[6],《景泰雲南圖經志書》認為同樂縣即同勞縣[7],後來志書多從此說,認為同樂縣由晉武帝時同勞縣改置[8]西晉泰始七年(271年),武帝劃建寧、興古雲南永昌四郡設立寧州[9],同樂縣應屬寧州建寧郡。南朝屬建寧郡[6],齊時建寧郡治自味縣移至同樂[10],後南中各地被大姓爨氏控制,蕭梁僅能遙領寧州,到陳朝即不再統治寧州[11]

錢坫《新斠注地理志》認為同勞縣的「勞」指的是《史記·西南夷列傳》所載勞浸部落[12]劉琳、萬斗雲認為同勞曾是夜郎疆域,劉琳認為「同」或為夜郎部族之姓,「同勞」為夜郎下屬的部落名[13];萬斗雲認為同勞、銅瀨堂琅都是「僚水」之意,以僚人所居為名[14]

華陽國志》並載建寧郡同樂縣與晉寧郡同勞縣[15]任乃強認為同勞縣與同樂縣並非一縣,同樂為晉武帝時味縣同瀨縣分置[16]。但劉琳指出《華陽國志》所列諸縣往往並非當時實有,且所載建寧郡、晉寧郡轄縣錯亂,因此不足以說明同勞、同樂絕非一地[17]

Remove ads

文物遺存

《華陽國志》稱同樂縣「大姓爨氏」,晉爨寶子、宋爨龍顏俱為同樂縣人,留「二爨碑」於世[8],即爨寶子碑爨龍顏碑,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7年,貴州省赫章縣可樂區發現一座西漢豎穴土坑墓,通長17.7米,出土隨葬品130餘件,其中有一敞口帶沿青銅槃,外徑29.6厘米,沿上陰刻篆書銘文16字:「同勞澡槃比五尺周一。元始四年十月造。」研究認為此系公元4年同勞製造的「洗手盆」,製造時間為夜郎亡國後31年,出土地點為夜郎故地漢陽縣,章示同勞與夜郎地區的緊密聯繫,青銅槃可能是經貿易流通到漢陽。此發現也證明同勞是漢晉時期滇東地區除堂琅外,另一個銅器製作區。[18]

2021年,河泊所遺址考古挖掘出有關同勞縣的實物材料,有「同勞尉印」封泥[19]

地望

唐《蠻書》在記錄「石城川」(今曲靖市麒麟區)時載「又有夔鹿弄川,漢同勞縣故地也」[20];《景泰雲南圖經志書》載陸涼州「南有古城曰魯昌,乃漢之同勞縣」[7],史為樂《中國歷史地名大詞典》定同樂縣於此[21],今陸良縣東南仍有地名「魯昌」,為中樞街道四河社區所轄[22]方國瑜定於今陸良縣南盤江東岸、曲靖市麒麟區南部[8];《道光雲南通志稿》定於南寧縣(今曲靖市麒麟區)南、陸涼州北[23]汪士鐸[24]謝鍾英[25]定於今曲靖市馬龍區西南;楊守敬《前漢地理圖》將同勞標於曲靖與陸良之間[26],《晉地理圖》將同樂標於馬龍[27];《中國歷史地圖集》定兩漢同勞縣於今陸良縣以西[28],兩晉同樂縣於陸良縣東北[29]任乃強將同勞縣定於普渡河流域祿勸武定、甸尾、龍街一帶[30],同樂縣定於越州,認為「越州」得名於「樂」音地名遺存[16]

引用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