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同澤中學男校舊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同澤中學男校舊址是位於中國遼寧省瀋陽市瀋河區萬泉街14號的一處近代建築群,始建於1926年。該建築群最初是張學良為同澤中學所建的男生部校舍,東臨原瀋陽動物園舊址,與趙爾巽公館舊址隔街相望[1]。現為瀋陽大學小河沿校區的一部分,並已被列為瀋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快速預覽 同澤中學男校舊址, 瀋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

歷史沿革

同澤中學的創辦最初由奉系軍閥將領郭松齡提議。1925年,為提高東北軍軍官的文化素質,郭松齡向時任東北軍第一軍軍長的張學良建議開辦一所中學。該建議獲張學良同意後,由郭松齡及其夫人韓淑秀出面,在奉天市東山嘴子軍營內辟出部分院落作為初始校址,招收了首批初中學生共104名[1]。同澤中學的校名出自《詩經·秦風·無衣》[2]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 《詩經·秦風·無衣》

學校在初設時設有董事會,董事會由郭松齡擔任董事長,主要董事成員包括張學良、時任教育廳長祁公亮、奉天省省長王永江以及奉系元老袁金鎧等。郭松齡的秘書齊士英被董事會任命為校長。學校其他主要管理人員包括教務長闞駐臣、訓育主任胡士興以及英文教員宋清濤。郭松齡夫人韓淑秀也參與校務管理,並常至校內講授修身和品德課程。學校實行嚴格的住校制度,所有學生集中食宿,僅在周末方可回家[3]。1925年秋,郭松齡發動反奉兵變,率部從關內回師反奉。學校校長齊士英隨軍行動,在其司令部負責文書工作。當郭軍進抵新民時,教務長闞駐臣、訓育主任胡士興等人以同澤中學的名義,前往馬三家子迎接郭軍,但在途中被王永清率領的黑龍江騎兵隊截獲並帶回。隨著郭松齡兵變失敗,同澤中學因主要領導人與兵變關係密切而被迫解散。兵變後,校長齊士英從營口經海路逃往南京,而該校學生則分別轉入其他學校繼續學業。1926年,張學良決定親自接管並擴建同澤中學,自任董事長,同時委派其秘書李靜澄擔任校長,劉申光擔任教務長。為改善辦學條件,張學良撥出巨款,在奉天小河沿地區籌建新校舍,即現存的同澤中學男校建築群[1]。同澤中學重建後,學校在師資選聘和教學方法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旨在提升教學質量。學校聘請了多位名師執教:國文課教師包括宿儒尚節之、路之淦、孫吉階和王廷思等人;英文課則聘請了南開大學畢業生王慕柳、劉滌凡等,並特邀丹麥籍牧師華茂山兼任英文教員。此外,體育課由留美歸國的體育處長徐國祥任教,其他各科教師也均畢業於大學或高等師範院校。在教學上,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採用自學與教師輔導相結合的方式。教學成果體現在多個方面:學生寫作能力出色,並創辦了校內半月刊。學生們還成立了學生自治會,制定了自治條例,形成了嚴明的紀律和勤奮好學的校風。儘管學生中不乏軍政界子弟,但學校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同學之間關係和睦[3]。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關東軍占領瀋陽,同澤中學被迫停辦,師生解散,校舍被日方占用。第二次國共內戰結束後,該校址根據城市發展的需要,先後為多個學校作為校舍使用。1949年至1952年,校舍由瀋陽市第二中學使用;1953年至1965年,由瀋陽市第二十七中學使用;1970年至1980年由瀋陽市師範學校使用;1980年至2000年由瀋陽大學小河沿校區使用。現在為惠民馨苑居民住宅小區使用[4]

Remove ads

建築

同澤中學男校舊址的主要建築為兩棟南北走向的教學樓,兩樓北側由一棟小禮堂連接。在教學樓的對面,建有兩棟東西向對稱的平房,為學生宿舍,中間則設有一棟獨立的小樓作為圖書館使用[1]。建築群主體多為三層磚混結構,局部為兩層。建築外立面採用當時常見的水泥抹灰飾面,並在牆面設置了帶有古典元素的壁柱作裝飾[1]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