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吏讀
以漢字表記朝鮮語/韓語的一種方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吏
概說
廣義上吏讀又包含「鄉札」、「口訣」等,指代所有使用漢字紀錄朝鮮語的方法。狹義上指「吏讀文」中使用的朝鮮語的漢字表記法。「吏讀文」主要指官府的行政文書中使用漢字表記的散文,而類似文體的民間文章也可稱為「吏讀文」。此處主要敘述狹義的「吏讀」。
吏讀的形成時期尚不明確,但據推測大致始於三國時代,至統一新羅時代確立。有的文獻資料記載吏讀為新羅人薛聰所創,但並無充足的證據證明此事,薛聰可能僅為當時的表記法的整理者。
表記法
吏讀文之中名詞、動詞詞根等實義部分使用漢字,表示語法功能的部分主要使用吏讀。但名詞、動詞部分也有使用吏讀的例子。朝鮮半島剛傳入漢字的一段時間使用正規的漢文,但其後出現了按朝鮮語語序排列漢字的「誓記體」(서기체)模擬漢文。可以認為在此種模擬漢文中補充語法要素後,即形成吏讀。
吏讀之中出現的漢字讀法主要是從古代傳承的習慣讀法,但也存在不同於中世朝鮮語的吏讀特有的讀法。例如,表示處格(朝鮮語格的一種)的「良中」(-아ᄒᆡ),中世朝鮮語為「-애/-에」。
以下為出現於《養蠶經驗撮要》(1415年)中的吏讀用例:
Remove ads
相關條目
腳註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