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和協翁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和協翁主(韓語:화협옹주,1733年4月20日—1753年1月1日),別稱和協貴主,朝鮮英祖之庶七女,生母暎嬪李氏

生平

生於英祖9年3月7日[1][2],19年受冊封為和協翁主[3],同年下嫁右議政申晚之子永城尉申光綏(婚典的細節收錄在撰寫於1743年的《和協翁主嘉禮謄錄》)。1752年和協翁主逝於麻疹,享年19歲,葬在京畿道揚州金谷平丘村(今南楊州三牌洞市)。1993年2月24日,首爾近郊龍山發現和協翁主的胎室[4]

根據《恨中錄》記載,和協翁主雖然是英祖眾女兒中容貌最出眾的一位,但比起同母的姐姐和平翁主與妹妹和緩翁主,她可以說非常不得父親英祖的歡心。根據惠慶宮洪氏所著的《恨中錄》記載,英祖會在去探望喜歡的人之時,換衣、洗臉、漱口(特別是那在之前見到了討厭的人),並將梳洗過的污水倒入厭惡之人的後院里。這些是英祖在蒞臨和平翁主府第時必做之事,而污水也會命人倒入和協翁主與兒子思悼世子的後院裡。他甚至不允許和協翁主與思悼世子踏入和平翁主的府第,也禁止他們踏上和平翁主常走的道路。(但畢竟是父女,在她病情嚴重時英祖仍親自前往探視,可能由於麻疹傳染病,大臣勸阻英祖探視,反而還被英祖斥罵一頓[5]),因為同病相憐,她和思悼世子(莊獻世子)感情格外深厚。

對於姊姊和協翁主的逝世,思悼世子悲痛萬分。他在所著的《凌虛關漫稿》寫道 「吾於此姊。別有顧念之情。而今忽奄逝。此慟何比。無以躬臨洩哀。卽余至恨。」他也為和協翁主寫下祭文,表達思念之情。[6]

癸酉年(1753年),承旨南有容為和協翁主寫了輓詞,收錄在《䨓淵集》中。 「沁園花樹日芳菲。帝子雲中樂未歸。瑤鏡自懸鸞不舞。玉簫無響鳳休飛。宮娥忍淚收華珮。夫族迎魂哭素幃。耐說六龍臨第日。秪今行路亦沾衣。

Remove ads

墓葬

2015年,和協翁主的墓葬在今京畿道南楊州市三牌洞被發現,墓誌刻有「有明朝鮮和協翁主之墓寅坐」的字樣,表明墓主人身份。出土的文物有10件青華白磁盒、1件粉彩、3件樹盒、青銅鏡、鏡盒、木梳子、織物類等。其中青華白磁和粉彩內裝有被推測是化妝品的內容物[7]。據悉,這個墓葬是英祖時期的初葬之墓,儀賓申光綏亦合葬於此。1970年代,申氏後人將夫妻兩人的棺槨移葬他處(今揚州市真乾邑),原因未明。因此,在這個原葬地之中,並沒有出土棺槨。[8]

墓中還發現英祖御筆親書的墓志銘,刻在以墨填充的石碑上,正反面和側面共刻有394個字。鮮少有朝鮮國王為女兒親自書寫墓志銘,此為特列。銘文記錄了和協翁主的生平,還有英祖白髮人送黑髮人的錐心之痛[9]。最動人的一段是英祖自述和協翁主逝世兩天前去探視的情形。得知英祖將移駕府中,和協翁主即命下人備膳,招待父親。可惜當英祖到達時,和協翁主因呼吸困難忽然陷入昏迷。英祖在榻前留到天明,終不見其甦醒,重複了三次「我將回宮」後無奈含淚離去。隔天,英祖從太醫口中得知,和協翁主甦醒之後,責備下人為何不將其喚醒接待聖駕,並表示來日將去宮中探望英祖。英祖聞言,不覺淚如雨下。然而二日後和協翁主病逝於大洞寺宅邸,父女並沒有能再見最後一面[10]

Remove ads

家庭

更多信息 先祖[11] ...
  • 父:朝鮮英祖(1694-1776)
  • 嫡母:貞聖王后徐氏(1692-1757)
  • 生母:暎嬪李氏(1696-1764)
    • 夫:永城尉申光綏(1731-1775),字履之,領議政申晚韓語신만次子[12]:804
      • 養子:申在善(1753-1810),字君元;申光綏族兄申光勉次子[12]:798
      • 媳婦:南陽洪氏韓語남양 홍씨 (당홍계)(1750-1810),洪宗海次女[13]
        • 養孫:申錫洪(1803-1848),字稚川,申光綏姪兒申在顯次子;有四子二女[14]:963-964
        • 養孫:申錫保(1778-1836),字時民,申在善庶子;有一子五女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