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哈義·本·葉格贊的故事
12世紀阿拉伯哲學小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哈義·本·葉格贊的故事》(阿拉伯語:حي بن يقظان Ḥayy ibn Yaqẓān),阿拉伯文哲學寓言小說,作者是12世紀阿拉伯穆斯林博學家伊本·圖費勒[1]。其拉丁文譯本名為《自修的哲學家》(拉丁語:Philosophus Autodidactus)。哈義·本·葉格贊這一名字是小說的主人公,取自伊本·西那的著作[2][3]。小說講述了一個無人島上的野孩子在瞪羚撫養下,通過自主學習逐步悟出哲學真理的故事。小說極大地影響了伊斯蘭哲學乃至啟蒙時代哲學的發展[4]。
情節
哈義是東印度群島中一座無人島上成長起來的野孩子,無父母,由瞪羚撫養長大。哈義只學會走路,會模仿瞪羚、鳥類等周邊動物的叫聲。他理解了動物們的語言,也習得了動物們的本能行為。他用動物皮做鞋子和衣服,還開始觀測星體,逐漸習得大量天文學知識。他不斷觀測周邊的生物和環境,從而掌握了大量自然科學、哲學和宗教的知識。他得出結論:造物主必定存在。哈義決定清心寡欲地生活,只吃素食,像蘇菲行者一般。哈義在30歲時遇到了他見到的第一位人類,是為一個遭遇海難的逃難者。到49歲,他有了很高的哲學造詣,可以教化他人。
觀點
伊本·圖費勒在《哈義·本·葉格贊的故事》以寓言的形式表達了其哲學觀點[5]:
- 人類僅憑觀察和思考自然世界,足以達到先知的造詣水平,後天教育並非必需。
- 通過觀察、實驗和推理獲得的資訊與宗教啟示不相矛盾。換句話說,宗教和哲學(或科學)是兼容的,而不是矛盾的。
- 獲得真理是個人的事情,每個人都可以做到。
- 宗教的外化掩飾,如偶像崇拜、物質依賴等,是普羅大眾必需的,這是為了讓他們有著體面的生活。但偶像和物質是阻礙求真的混淆品,發覺了這一點的人就應該拋棄它們[6]。
影響
伊本·圖費勒寫作此小說也是為了呼應安薩里的著作《哲學家的矛盾》。伊本·納菲斯在13世紀著成小說《自修的神學家》呼應此作。《自修的哲學家》是阿拉伯文學歷史上的名著,在歐洲文學也有著非比尋常的影響力[7],在17世紀和18世紀成為西歐暢銷書[8][4]。此作顯著地影響了伊斯蘭哲學和近代西方哲學的發展[9],被視為激發科學革命和啟蒙時代的先驅之作,其中的思想在托馬斯·霍布斯、約翰·洛克、艾薩克·牛頓、伊曼努爾·康德的著作中都有體現[10] 。
該書的拉丁文版《自修的哲學家》最早出現在1671年;首部英文譯本出版於1708年。該作也激發了丹尼爾·笛福的靈感,促使他創作出《魯濱遜漂流記》,同樣講述了一個無人島上的倖存者的故事[11][12][13]。小說也促使了威廉·洛克之《人類理解論》中白板概念的誕生[4]。書中哈義的唯物主義觀念和卡爾·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也有一定相似之處[14]。該書還預示了後世提出的莫利紐茲問題[15][16]。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7]、約翰·沃利斯、克里斯蒂安·惠更斯[17]、貴格會[18]、伏爾泰[19]的思想也都受到此書影響。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