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哈拉雷
辛巴威的首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哈拉雷(英語:Harare),舊稱索茲伯里(英語:Salisbury),是辛巴威的首都和人口最多的城市。市區面積約為960.6平方公里(371英里),根據2012年的人口普查,哈拉雷的人口為2,123,132人,其大都市區在2019年估計約有3,120,917人。哈拉雷位於辛巴威東北部的馬紹納蘭地區,該大都市省範圍的城市還包括奇通維薩市和愛普沃斯市。哈拉雷坐落在海拔1,483公尺(4,865英尺)的高原上,氣候屬於亞熱帶高原。
哈拉雷是不列顛南非公司的一支小型軍事部隊先鋒縱隊於1890年建立,並以英國首相索爾斯伯利侯爵的名字命名。不列顛南非公司對該城市進行了都市規劃及劃定,使得哈拉雷具有現代化城市的環境,直到1923年南羅德西亞自治政府成立後,索茲伯里成為南羅德西亞政府的所在地,並在1953年至1963年間成為羅德西亞與尼亞薩蘭聯邦的首都。直到1982年,在辛巴威從英國獨立兩週年之際將城市更名為哈拉雷。
長期以來作為辛巴威的商業首都,哈拉雷自2000年代以來經歷了經濟起伏。成為辛巴威的商業、政府、金融、醫療保健、文化、旅遊、的重要中心。哈拉雷是南部非洲大使館設立數量第二多的城市,也是世界衛生組織非洲總部所在地,該城市附近多鉻礦和金礦開採,同時也是是世界最大的菸草集散市場之一。公路可通往辛巴威國內其他主要城鎮,以及鄰國莫三比克、波札那與南非。有國際航空站哈拉雷國際機場及菸葉研究站和大學、博物館、藝術館。
近年來,哈拉雷多次主辦了多個國際會議和活動,包括1995年非洲運動會和2003年板球世界盃,這座城市的大型節日是哈拉雷國際藝術節,它以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為藍本,是南半球最大的藝術節之一。
Remove ads
歷史

建於1890年,早期是英國殖民者為侵略馬紹納蘭而建立的城堡,並以英國前首相索茲伯里勳爵的名字命名。1935年起,重新修建,逐步形成如今的現代化城市。1982年4月18日,辛巴威政府決定把索茲伯里改名為哈拉雷。在肖納語中,哈拉雷有「不眠之城」的意思。相傳,此名是由一酋長的名字轉化而來。他一直保持警惕,從不睡覺,富有鬥智克敵的氣概。
氣候
根據柯本氣候分類法,哈拉雷擁有宜人的海洋性氣候,終年草木蔥鬱,百花盛開。
年降水量約在1000毫米左右,年均氣溫18℃。常年涼爽如春,四季宜人。
Remove ads
建築
辛巴威在非洲班圖語中是石頭建築的意思,以它為國名意在展示國家的歷史和文明。哈拉雷東南300多公里處有一處被稱為「大辛巴威」的龐大石頭建築群遺址。它約建於公元八至十世紀,占地1萬餘畝。那一堵約250米長、10米高的橢圓形城牆、一座約9米高的圓錐形石塔和建築在90米高懸崖上的「衛城」,全部用約30厘米長、10厘米厚的花崗岩石塊壘成。大辛巴威規模宏大,建築精巧,是非洲古代文明的象徵,風格類似的石頭建築群遺址在辛巴威已發現百餘處。
哈拉雷市內有維多利亞博物館,內藏有早年土著人的繪畫以及從「大辛巴威遺址」出土的珍貴文物。另外還有大教堂、大學、魯法羅體育場和美術館等。林木蒼翠的科彼山坐落在市區西部,1980年4月,當時的總理穆加貝曾親自在此點燃了長明火炬,悼念為獨立自由而英勇犧牲的戰士。從山頂上可以眺望哈拉雷全景。城西南30公里處是國家公園,那裡叢林密布,湖水澄碧,是游泳、泛舟和觀賞非洲動植物的良好場所。市東南郊和西郊是工業區,也是世界最大的菸草集散市場之一。這裡的市郊,本地人稱為「戈瓦」,意思是「紅土」。市中心有羅伯特·穆加貝的家庭住宅兼官邸藍頂大宅。
哈拉雷市內街道成「井」字分布。林蔭大道寬闊整潔而幽靜,多公園、花園,其中有名的索茲伯里公園中有模擬「維多利亞大瀑布」的人工瀑布。
姐妹城市
交通
城市客運:主要是由本土私營的小型客車承擔。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