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費爾德莫興-哈森貝格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费尔德莫兴-哈森贝格尔map
Remove ads

費爾德莫興-哈森貝格爾(德語:Feldmoching-Hasenbergl)是地處德國巴伐利亞州首府慕尼黑北端的市轄第24區。它由費爾德莫興、百靈灘、哈森貝格爾和路德維希斯費爾德德語Ludwigsfeld (München)四個行政分區組成,其中還包含法薩內利德語Fasanerie (München)費爾德莫興草場德語Feldmochinger Anger哈特霍夫德語Harthof (München)百靈灘湖德語Lerchenauer See四個街區。

快速預覽 費爾德莫興-哈森貝格爾, 國家 ...
Remove ads

方位

費爾德莫興-哈森貝格爾地處慕尼黑礫石平原德語Münchner Schotterebene,覆蓋慕尼黑北部的大部分區域。它從西端的達豪街德語Dachauer Straße304號聯邦公路德語Bundesstraße 304)一直延伸至東部的哈森貝格爾;作為慕尼黑最北端的市分區,其縱向範圍則是從南側的德國鐵路慕尼黑北編組站德語München Nord Rangierbahnhof一直伸展至北部的城市邊界。較為特色的地點包括有三湖台德語Dreiseenplatte戰車草坪德語Panzerwiese哈特爾森林德語Hartelholz上施萊斯海姆賽艇水道德語Regattastrecke Oberschleißheim以及阿拉赫森林景觀湖德語Landschaftssee Allacher Lohe

與費爾德莫興-哈森貝格爾在東部和東南部相鄰的市轄區為米貝茨霍芬-哈特畔,南部為莫薩赫,西部是阿拉赫-下門欽。該區在西北部與市鎮卡爾斯費爾德接壤,在北部則與上施萊斯海姆鎮接壤。

Remove ads

概覽

Thumb
市轄區內的區劃

費爾德莫興

Thumb
費爾德莫興湖
Thumb
百靈灘湖可遠眺慕尼黑上城德語Hochhaus Uptown München迦百農教堂德語Kapernaumkirche (München)
Thumb
法薩內利湖德語Fasaneriesee
Thumb
賽艇公園湖德語Regattaparksee
Thumb
上施萊斯海姆賽艇水道德語Regattastrecke Oberschleißheim
Thumb
費爾德莫興的吹奏樂團
Thumb
2411文化中心德語Kulturzentrum 2411
Thumb
阿拉赫森林景觀湖德語Landschaftssee Allacher Lohe
Thumb
施瓦茨赫茲爾德語Schwarzhölzl
Thumb
維吉尼亞倉德語Virginia-Depot
Thumb
金匠廣場德語Goldschmiedplatz的王侯中軸
Thumb
戰車草坪德語Panzerwiese
Thumb
哈特爾森林德語Hartelholz
Thumb
法薩內利兩棲群落生境德語Amphibienbiotop Fasanerie
Thumb
費爾德莫興磨坊水道德語Feldmochinger Mühlbach
Thumb
卡爾斯費爾德街1號

費爾德莫興是慕尼黑面積最大、方位最靠北的市轄分區。這裡的常住人口為11008人(2015年)。區內的綠道包括有費爾德莫興草場德語Feldmochinger Anger施瓦茨赫茲爾德語Schwarzhölzl費爾德莫興湖德語Feldmochinger See以及費爾德莫興磨坊水道德語Feldmochinger Mühlbach賽艇公園湖德語Regattaparksee的部分地區。費爾德莫興的風貌以農業為主。

在大約公元500年,巴尤瓦倫人德語Bajuwaren定居者建立了費爾德莫興。通過在法薩內利湖德語Fasaneriesee周邊出土的墓葬群,證實了它最早是在790至803年間首次以「費爾德莫興加」(Feldmohinga)的名義被提及,並且是巴尤瓦倫人最古老和最大的聚居地之一。這個名稱表明了早期這裡是「由莫興人在森林旁」建立。[2]它迅速發展成為如今慕尼黑北部的首府,擁有自己的教堂(約700年)和行政機關。隨著慕尼黑的建城以及施萊斯海姆宮的建造(1599年),費爾德莫興逐漸失去其重要性。儘管如此,費爾德莫興至1818年仍然是一個政治獨立的市鎮。但在城市邊緣逐漸興起了法薩內利(自1897年)、百靈灘(自1901年)[3]和哈特霍夫(自1908年)等殖民區。在1927年批准生效的紋章上,展現了在藍色的田野中,銀色的左斜梁上翻起一把黑色的犁。1938年4月1日,費爾德莫興鎮被納粹當局併入慕尼黑。2003年,文獻藝術家盧德格爾·格德斯德語Ludger Gerdes費爾德莫興車站的西側設計了瓦爾特·澤德爾邁爾廣場德語Walter-Sedlmayr-Platz

百靈灘西

百靈灘位於市轄區的中南部,地處北部的貢德曼街和南部通往編組北站的鐵路軌道之間。在東部,埃貝武爾茨街將該社區與哈森貝格爾隔開。在西部,其範圍至百靈灘湖畔的住宅區止。在北部,它則通過費爾德莫興草場綠道與費爾德莫興相連。截至2015年,這裡的常住人口為12744人。[4]

百靈灘是一個殖民定居點德語Siedlungskolonie,自1901年以來興起於當時仍然獨立的費爾德莫興,這是由於慕尼黑地區的人口日益增長。費爾德莫興的農民在城市邊緣出售土地,從而相繼形成了擁有園圃和居民樓的法薩內利、百靈灘和哈特霍夫。其名稱源自以前施萊斯海姆的領主所擁有的、一處鳥類資源非常豐富的狩獵區。事實上,作家洛倫茨·韋斯滕里德德語Lorenz von Westenrieder早在1792年便在他從施萊斯海姆散步至聖喬治農舍德語Alte St.-Georgs-Kirche (Milbertshofen)(米貝茨霍芬)、並進一步經由維爾姆運河德語Würmkanal前往慕尼黑的描述中,提到了百靈:「百靈鳥現在最後一次升上天空,再次屈服於溫和的光彩;百靈鳥消逝了,飛向孤獨的領域」。[5]在進一步的發展中,百靈灘歸屬於費爾德莫興,在1914年獨立後又於1938年連同費爾德莫興一起被併入慕尼黑。

百靈灘辟有埃格加滕住宅區德語Eggarten-Siedlung,其西側是百靈灘湖德語Lerchenauer See和湖濱啤酒園。

通過克里斯特爾-瑪麗·舒爾特斯路——即位於威廉明妮·賴夏德街和上草地旁德語Am Oberwiesenfeld街之間、下穿北環鐵路德語Münchner Nordring的一條行人及單車隧道,可從百靈灘南部抵達地鐵上草地站[6]

Remove ads

哈森貝格爾-百靈灘東

哈森貝格爾位於市轄區的東北端。這裡在2015年的常住人口為25000人至34387人(取決於不同的來源)。[7][4]

名稱由來:在距施萊斯海姆宮以南4公里的一座土丘上,自18世紀起被圈作選帝侯狩獵兔子(德語:Hasen,音譯作「哈森」)的場所。土丘起源於冰河時代,在如今的戰車草坪西側、迪爾費爾街和阿申布雷納街之間,於1697年被稱為「萊姆皮希爾」(Laimpichl)。當貴族在此進行獵兔時,其稱謂又先後變更為屈尼格爾山(Küniglberg,1753年)和兔山(Kaninchenberg,1812年)。1809年,兔山之名首次出現在由兔舍看護人繪製的地圖上。[8]而哈森貝格爾的稱謂則是自1900年左右開始使用。[9]

出於軍事目的,施萊斯海姆飛行場德語Flugplatz Schleißheim於20世紀初建於施萊斯海姆宮南側。在附近的哈特爾森林(哈森貝格爾北部)則開闢有部隊營地及戰俘營。戰爭結束後,哈特爾森林的營地綜合體被用作應急避難所難民營,最多可容納4000人。

1957年,聖阿格尼絲教堂德語St. Agnes (München)在鐵線蓮街15a號落成。

哈森貝格爾作為住宅用地興起於1950年代初的首個單戶房屋居民區。這裡有一部分居民來自營地綜合體,但主要來自相鄰的街區哈特霍夫。自1957年起,在迪爾費爾街至魏特爾街、伊特林格街至賴法恩街之間的前園藝及農業用地上,開闢了「新哈森貝格爾」住宅區。幾乎所有的居民都在極度艱苦的條件下建造了自己的房子。[10]1964年,哈森貝格爾執事德語Diakonie Hasenbergl成立。之後於1965年開闢、可容納18000人的「哈森貝格爾畔住宅區」則有效抑制了戰後慕尼黑住房短缺的情況。由建築師恩斯特·瑪利亞·朗德語Ernst Maria Lang和恩斯特·伯勒曼設計的大型屋苑應當具備現代、寬敞和綠色的特質。[7]在這裡,有七個非營利性住房協會為低收入人群建造了社會保障住房和私有住房。甚至後來,一些大型屋苑綜合體也進行了擴建,最近建於哈特霍夫內、戰車草坪上的北荒原德語Nordhaide住宅區便屬於此類。

直至1970年代,哈森貝格爾仍然缺乏一些重要的基礎設施,例如學校、教堂、工商業和交通連接;該地區還因為以前的人口發展而成為社會熱點。[11]通過新的建設項目,例如地鐵U2線的延長(1996年)、北荒原學生公寓的落成(2003年)、金匠廣場德語Goldschmiedplatz的重新設計(2007年)、米拉購物中心德語Mira (Einkaufszentrum)(2008年)和北荒原學校中心德語Schulzentrum Nordhaide(2015年)的開設,該區在近幾十年來的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改善。這些開發的部分責任已被納入社會城市德語Soziale Stadt行動方案。

2012年10月,2411文化中心德語Kulturzentrum 2411在哈森貝格爾開業。整個綜合體作為地區中心將為城市北部的約80000市民提供服務,並包含有一個當地購物中心。[12]在廣場上豎立的「馬咬」雕像是由雕塑家亞歷山大·費舍爾德語Alexander Fischer (Bildhauer)所設計。

在百靈灘東辟有維吉尼亞群落生境德語Virginia-Depot。自2019年起,寶馬還將在百靈灘建立電池配件中心。[13]

Remove ads

路德維希斯費爾德

路德維希斯費爾德位於市轄區的西南部,在2015年,常住人口有3395人。[4]1938年12月1日,市鎮路德維希斯費爾德被納入慕尼黑,並成為市轄第33區的一部分。[14]

法薩內利德語Fasanerie (München)位於路德維希斯費爾德北部。那裡還辟有法薩內利兩棲群落生境德語Amphibienbiotop Fasanerie

1810年10月,路德維希一世薩克森-希爾德布格豪森的特蕾澤德語Therese von Sachsen-Hildburghausen完婚。在此之際,還舉辦了一場賽馬。這是所謂「猩紅賽德語Scharlachrennen」的新表現形式,當時在如今施蒂格邁爾廣場德語Stiglmaierplatz至路德維希費爾德市鎮之間的線路上進行。這項比賽後來改在特蕾西婭草坪舉辦,並與同時舉辦的民間慶典一起,組成了慕尼黑啤酒節的開端。在大約1890年,巴伐利亞上校馬克斯·馮·盧茨在路德維希斯費爾德建造了一個純種馬場,至1900年已育有約80匹馬。從1930年代至1970年代,該場地都會舉行騎馬和躍馬比賽。[15]

1990年,阿拉赫森林景觀湖德語Landschaftssee Allacher Lohe建成。在紅寶石街14號座落有德國最古老的佛教寺廟——卡爾梅克藏傳佛寺德語Tibetisch-buddhistischer Kalmückentempel;而瑪瑙街14號則設有聖彌哈伊爾教堂德語St. Michael (Ludwigsfeld),這是一座俄羅斯東正教的教堂。

Remove ads

交通連接

費爾德莫興車站位於慕尼黑-雷根斯堡鐵路德語Bahnstrecke München–Regensburg旁。自1972年以來,快鐵S1線設有費爾德莫興停站。1963年11月8日,電車線也從沙伊德廣場延長至哈特霍夫,並於1964年12月18日延長至哈森貝格爾(終點站設於金匠廣場)。1993年11月20日,地鐵U2線終於從沙伊德廣場延長至迪爾費爾街,與此同時,進入哈森貝格爾的電車則停運。1996年10月26日,U2線經由哈森貝格爾站增加兩站並進一步延長至快鐵費爾德莫興站。[16]除了通往弗賴辛/機場的快鐵列車外,來自蘭茨胡特的定期區域列車也會(但很少)在費爾德莫興站停靠;在地鐵延長之後,這裡成為慕尼黑交通及資費集團網絡中最為重要的換乘站之一。

如今在區內很多地方仍然可以見到電車軌道的遺蹟,比如設於金匠廣場的原環形迴車道。在當前的慕尼黑交通發展規劃中,包含有將正在建設中的電車23號線從施瓦賓公園城德語Parkstadt Schwabing經由歐洲工業園德語Euro-Industriepark和新赫爾貝格街延長至金匠廣場的選項。[17]該措施預期在2015年實施,但至今仍未明確融資方案。

自2016年起,位於威廉明妮·賴夏德街和上草地旁街之間、下穿北環鐵路的一條行人及單車隧道可將百靈灘南部與地鐵U3線的上草地站相連。[18][19]

Remove ads

人口統計


(截至每年12月31日)

更多資訊 年份, 人口 ...

來源與其他數據[20]

Remove ads

政治

費爾德莫興-哈森貝格爾上一次的區議會德語Bezirksausschuss選舉是在2014年3月16日。其議席分配如下:基社盟9席、社民黨4席、綠黨3席和自民黨1席。[21]在阿拉赫-下門欽共22,797名符合投票資格的選民中,有11,539人行使了自己的表決權,選民投票率為50.6%。

在2014年3月16日的市長選舉中,阿拉赫-下門欽有54.5%的選民投票選擇基社盟候選人約瑟夫·施密德德語Josef Schmid (Politiker, 1969),以及有30.5%的選民選擇社民黨候選人迪特·賴特爾。投票率為50.5%。在隨後的第二輪投票中,約有60.7%的選民投票予約瑟夫·施密德,39.3%投予迪特·賴特爾。投票率為47.9%。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