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唐滅焉耆之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唐滅
背景
貞觀十四年(644年)八月,侯君集率軍攻打高昌,遣使節與焉耆結盟,焉耆王龍突騎支也同意並遣軍與唐軍合師。高昌被滅後突騎支前往軍營請求面見侯君集,提出高昌占有了原屬於焉耆的三座城市,通過侯君集的上奏後,本來被高昌所俘虜的七百名焉耆國民一同被歸還,於是焉耆不久後便遣使前往長安朝貢感謝。[4][5][6][7][8][9]同年,其原宗主國西突厥的重臣屈利啜的弟弟迎娶了龍突騎支的女兒,依靠聯姻使得焉耆成為西突厥新的一道屏障,而焉耆國也因此不再向唐朝朝貢,轉而投靠了乙毗咄陸可汗阿史那欲谷。[10][11][12][13][14][15]
過程
李世民知道焉耆背叛之後,令行安西都護郭孝恪暫時先觀察情勢並等候時機。貞觀十八年(644年),突騎支的弟弟頡鼻、栗婆准等三人投奔唐朝,於是郭孝恪於八月上書請求出擊焉耆,李世民下詔同意並命其為西州道行軍總管率軍征討焉耆。八月十一日,郭孝恪率領步騎共三千人自銀山道向焉耆進軍,他在西州與反叛的栗婆准見面,讓他為嚮導指引唐軍攻取焉耆國都城。[16][17][18][19][20][21][22]
由於焉耆都城四面環水,還有山嶺做為依託,守軍自認城池險固,防禦鬆懈,沒有預料到唐軍會前來進攻。[23][24][25][26][27]八月二十日晚,郭孝恪所部抵達城外,他趁夜率軍渡水於焉耆城堞下。二十一日清晨,唐軍展開了突襲,一邊開始攀爬城堞,一邊敲鼓吹角。此舉使得焉耆都城內軍心不穩,唐軍成功破城並斬首千餘級,最後擒獲了國王龍突騎支。[28][29][30][31][32][33]在成功攻取焉耆都城後,郭孝恪即刻回師,龍栗婆准因為做為唐朝方面的嚮導有功,被留下來成為焉耆國的攝政。[34][35][36][37]
聽聞焉耆被唐軍攻擊,西突厥的屈利啜發兵前去支援。當突厥軍隊抵達時郭孝恪所部已經離開三天了,因此屈利啜囚禁了留在焉耆城的栗婆准。隨後他便率五千騎兵追擊唐軍,在銀山和郭孝恪遭遇。結果屈利啜所部反被郭孝恪擊潰,逃了數十里路。[38][39][40][41]
Remove ads
戰後處理
九月二十一日,李世民和侍臣說他根據郭孝恪的奏疏所說的日程,通報戰況的使者應該就在今天抵達,還未說完話信使就到了。[42][43][44]十月十四日,李世民前往行在洛陽,郭孝恪將突騎支及其妻子一同押送至洛陽,被李世民下詔赦免了其罪狀。十七日,李世民對太子李承乾說焉耆王不尋賢明、不納忠謀而自取滅亡,導致他最後束手被解押萬里。他教導李承乾「以此思懼,則懼可知矣」。[45][46][47]
在此戰結束後,郭孝恪也因其軍功被李世民特加勛十一轉並贈璽書稱讚。[48][49][50][51]
璽書的內容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您攻破了焉耆,俘虜了它的大王,通過這樣的武力行為來立功,實在是不辜負我對你的委託啊。焉耆這地方被天山阻擋,是外界難以進入的絕境,它憑著自己處在遙遠的深山中,就竟然敢懷有叛逆之心。您有崇高的聲望,有很深的報效國家之情,所以遠赴戰場,親自去討伐他們的罪過。您不花一天就奪取了這座堅固的城池,再肅清了剩餘的匪軍(有可能指屈利啜),於是就再無叛軍了。您花了這麼大的心思,盡了這麼大的力氣,一定經過了許多艱辛困苦,如今克服險境取得成功,實在是值得嘉獎啊。
影響
西突厥後來試圖另立焉耆王,處般啜令吐屯攝政焉耆,並隨使臣前往長安進行朝貢,卻被李世民以「焉耆我所下,爾乃王之邪?」回復,吐屯因此嚇得不敢稱王,回到了西突厥。[52][53][54]吐屯退回西突厥後,栗婆准繼續攝政,但是他的的哥哥薛婆阿那支自立為新的國王,處般啜後幫助薛婆阿那支將栗婆准送到了龜茲並殺了他。[55][56][57][58]
貞觀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等受命率軍討伐龜茲。[59][60][61][62][63][64][65][66]貞觀二十二年九月,唐軍先是攻破處月、處密兩城,分五路軍隊突襲龜茲北部。薛婆阿那支棄城逃向了龜茲,試圖依靠龜茲的城池抵禦唐軍,然而阿史那社爾遣輕騎追擊並擒獲了薛婆阿那支。在薛婆阿那支被移交給了楊弘禮後,楊弘禮矯詔斬殺了薛婆阿那支。[67][68][69][70][71][72][73][74][75][76][77]
在平滅龜茲後唐朝扶持突騎支的弟弟婆伽利為新的焉耆王,並設立了焉耆都督府,將焉耆正式納入唐朝版圖。[78]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