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啦啦文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啦啦文化,或稱啦啦族,俗稱啦啦仔啦啦妹口頭語:Lala zai、Lala mui),是馬來西亞俚語,用以指稱一類打扮張揚、個性叛逆、文化素養較低的年輕人。「啦啦」群體通常過份追求潮流,但卻沒有成熟的時尚觸覺,表現低俗浮夸,穿搭風格往往與其本身不協調。[1]在言行舉止方面,一般上「啦啦」的形象為教育程度不高,講話經常刻意加入各種髒話,喜歡染髮刺青、穿環和前衛潮服,並經常留連潮流商品林立的購物商場、電玩中心夜店等娛樂場所,相當於香港所謂的MK文化[2]

起源

一般認為啦啦文化起源於吉隆坡金河廣場,即是馬來西亞最早建設的時尚購物商場。[1][3]不同年代的啦啦與其時的潮流文化有連帶關係,1990年代受到香港電影的影響最大,例如《天若有情》、《古惑仔系列》等電影;2000年代是日本流行文化台灣偶像劇的高潮時期;2010年代之後由韓流取而代之。啦啦喜歡模仿當代流行偶像的髮型及服飾裝扮。現今則普遍存有柔佛新山一帶盛產「啦啦仔」的偏見,認為當地青年的裝扮風格大多浮誇俗氣,如紋身、染髮、背「阿窿包」(斜背或側背式長方形扁平包)、穿戴仿冒名牌衣服等。[4][5]

「啦啦」一詞與某種海鮮俗稱同名,即是「蜊仔」(lâ-á)[6];與之衍生出「啦啦妹」也被稱為「西蚶妹」(siham mui),即「螄蚶」(sai-ham)。但不確定「啦啦文化」與其之間是否有關係。有一種間接的解釋認為,或許是因為蛤蜊為海洋生物,而大海「豐富多彩」,因此用來指稱染髮鮮艷、穿著花哨的年輕人為「啦啦族」[3]。也有認為「啦啦」本身並無實際含義,是源自馬來西亞式華語英語中的常見語氣助詞 「啦」("la"/ "lah"),暗指這一群體教育程度不高,口語中經常摻雜許多非正式的語助詞。

Remove ads

相關作品

馬來西亞本地團體低清(Dissy)曾創作一系列歌曲反映當地啦啦文化特色。其中代表作《山頂黑毒蛇》在YouTube點擊量突破2000萬、在抖音播放量超過3億,更被中國網友翻唱和台灣綜藝節目改編。[7]

  • 《山頂黑毒蛇》(2020年)
  • 《Steady Bom Bibi》(2021年)
  • 《Settle》(2022年)
  • 《Tokong》(2024年)

另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