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喀喇沁左翼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喀喇沁左翼旗蒙古語Харчин зүүн гарын хошуу),中國清代民國時期內蒙古舊名。

歷史

1635年,後金開始對一些蒙古部落劃定地界,清查人口,原喀喇沁部和東土默特部的殘餘壯丁共16953名,按照滿洲八旗的形式組織形式立規建旗。喀喇沁部領主固魯思奇布蘇布地子)、萬丹偉征、色棱等人所領5286人被編為喀喇沁旗。1636年(崇德元年)固魯思奇布受封固山貝子,標誌著喀喇沁扎薩克旗建立。固魯思奇布及其後裔所領的部分,成為喀喇沁右翼旗,後被賜多羅杜棱郡王。1648年色棱被封為鎮國公,所領的部分成為喀喇沁左翼旗,屬卓索圖盟。萬丹偉征及其後裔所領的部分,傳至1705年到其曾孫格哷爾時,因人眾繁衍,所編佐領已積至38個,因而又立一旗,為喀喇沁中旗

喀喇沁部是與清朝皇室聯姻關係最為密切的部落之一,據歷史文獻記載,清朝皇家與喀喇沁通婚共114次,其中下嫁到該部的皇家女有93人,娶喀喇沁之女的21人(民間數據更多,無法統計)。這一情況表明,喀喇沁部三個旗的扎薩克王公(塔布囊)之家世代與清朝皇室結親。在清廷中引人注目的喀喇沁額駙是喀喇沁左翼旗的僧袞扎布祖孫三代。僧袞扎布是色棱曾孫,於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迎娶康熙皇帝的孫女,乾隆二年升為理藩院額外侍郎。僧袞扎布的兩個兒子瑚圖靈阿、扎拉豐阿也都成為皇家額駙。

Remove ads

區劃沿革

治所在今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西南、大凌河西岸。喀喇沁左翼旗是喀喇沁三旗中,行政區域變化最大的旗。

置喀喇沁左翼旗時,治所初在官大海,後遷至南公營子。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在旗境內置塔子溝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塔子溝廳改為建昌縣,開始實行蒙漢分治:漢族歸縣管轄,蒙古族歸旗管轄。民國三年(1914年)建昌縣改為凌源縣。民國二十年(1931年)分設凌南縣。1937年凌源、凌南二縣合併為建昌縣。1940年喀喇沁左翼旗改為喀喇沁左旗,撤縣統歸喀喇沁左旗管轄。1940年移治公營子。1946年,凌源縣,建昌縣,喀喇沁左旗人民政府成立,原喀喇沁左翼旗從此徹底分為三個部分。

1949年喀左旗政府由南公營子遷至大城子。1957年10月國務院58次會議通過撤消喀喇沁左旗建制。1958年4月1日,成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Remove ads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