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單角革魨

一种鱼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單角革魨
Remove ads

單角革單棘魨學名Aluterus monoceros,中國大陸稱單角革魨),又名薄葉單棘魨,俗名白達仔一角剝薄葉剝光復魚剝皮魚狄仔魚[2]等,為隸屬於單棘魨科革單棘魨屬的雜食魚類,分布於全世界熱帶與亞熱帶水域。該魚身體淺褐色,帶有褐色斑點,眼睛上方有一根極長的背棘。成年個體一般棲息於沙質海床附近,而幼魚則跟隨漂浮物在開闊水域活動。該魚於每年2—5月和10—11月集群繁殖。單角革魨可食用,其皮亦可用於製取明膠

快速預覽 單角革魨, 保護狀況 ...
Remove ads

外貌描述

單角革魨大致呈橢圓形,身體相當側扁。該魚整體呈棕褐色,並有若干褐色斑點。其尾柄較長,上下均有凹陷。單角革魨鱗片較小,上方常有棘刺。該魚嘴唇較薄,下吻有明顯凹陷,上吻亦略有凹陷,牙齒為楔形,上顎有2列,下顎則有1列。其眼位置靠後,前端下方有鰓孔,正上方則有一根極為細長且易折的背棘。單角革魨背鰭與臀鰭前高后低,呈黃褐色,尾鰭則為深黃色[2][3]。該魚幼魚體型與成魚相仿,但有灰色網狀花紋[4]。單角革魨最大可長到75厘米[5]

物種分布

單角革魨分布於全球熱帶及亞熱帶水域[5]。其在西大西洋的分布範圍北至美國麻薩諸塞州,南至阿根廷,且有不斷向南拓展的趨勢[1][6];在東大西洋該魚則分布於葡萄牙至南非的水域;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其分布範圍則西起馬達加斯加沿岸水域與紅海,向東延伸至日本菲律賓等國近海以及珊瑚海塔斯曼海[1][3];該魚在東太平洋的分布範圍北起加利福尼亞灣,南至智利水域[1]

生態與習性

棲息地

單角革魨多出沒於礁石外圍區域,水深不超過80米[5]。其中,幼魚更多出沒於開闊水域,常跟隨大型水母、浮木或是海藻團等漂浮物體活動,成魚則一般棲息於沙質海床附近[5][7]。同其他單棘魨一樣,大型個體一般棲息於更深的水域[8]

食性

單角革魨為雜食動物[7],其食性極為廣泛,獵物包括頭足類甲殼類、貝類、小魚和珊瑚,也會啃食海草[8]。其中,較小的個體會攝食更多的海草和甲殼類,而大型個體則幾乎完全以鰕虎魚天竺鯛金線魚等小型魚類為食[8][9]

生命周期

單角革魨一年有兩段繁殖期,分別為2—5月和10—11月。繁殖時該魚會聚集成群並同時將精子與卵子灑入水中,其中雌魚一次可灑下數十萬枚卵子。此後單角革魨會大量進食以補回繁殖所消耗的能量。該魚一般在體長41厘米時達到性成熟[8]

同人類的關係

經濟利用

Thumb
剝去魚皮的單角革魨,攝於日本南房總市

單角革魨可食用,在印度古吉拉特邦、台灣和泰國有針對該魚的商業捕撈,捕撈方法以拖網流刺網為主[2][7][10]。由於其皮厚,食用前往往需要剝去魚皮,故有「剝皮魚」的俗名。該魚一般以油煎方式烹調,而鮮魚則可用於烹飪魚湯[2]

單角革魨的魚皮可用於製作明膠[10]。總體而言,以該魚為原材料的明膠的熔點和強度均適中,但預處理時使用的試劑類型、加熱時的溫度和時長均會影響產出明膠的具體品質[11]

種群保育

目前單角革魨在其分布範圍內屬常見魚種,雖目標水域有對該魚的商業捕撈,但並不足以影響其種群。IUCN將其評為無危[1]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