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Hey Jude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Hey Jude》是一首披頭四樂團的歌曲,由保羅·麥卡尼創作,署名為藍儂-麥卡尼。該謠曲原名為「Hey Jules」,是麥卡尼為安慰約翰·藍儂之子朱利安在他父母離婚期間所作。〈Hey Jude〉開始於由麥卡尼人聲和鋼琴組成的主歌-過門結構,之後其他樂器陸續加入。第四段主歌過後,該歌曲在一段長度超過4分鐘的尾聲段中淡出。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5年6月15日) |
〈Hey Jude〉於1968年8月作為單曲發行(B面為藍儂的「Revolution」),是披頭四在蘋果唱片旗下發行的第一首單曲。這首歌長達7分多鐘,是當時在英國排行榜登頂過的單曲中有史以來最長的。[1]它也在美國排行榜第一的位置上停留了9個星期,是所有披頭四冠軍歌曲中占據第一時間最長的,並打平了排行榜第一占據時長的記錄,該記錄在1977年被黛比·布恩的「You Light Up My Life」打破。這首歌已售出近八百萬張,經常出現在專業樂評人的史上最偉大歌曲名單中。[2][3][4][5]
Remove ads
靈感和創作
总结
视角
1968年,由於約翰·藍儂和小野洋子有染,他和妻子辛西婭·藍儂分開了。不久之後,保羅·麥卡尼駕車拜訪辛西婭和藍儂的兒子朱利安。麥卡尼說:「我們已經是幾百萬年的好朋友了,我想他們突然成為了不受歡迎人物(personae non gratae),不再出現在我的生活中,這對他們來說有點太難了。」[6]辛西婭回憶道:「當一天下午保羅單獨到來,我真的非常驚訝。他明顯關心我們是否過得好,讓我很感動……路上他在車裡創作了〈Hey Jude〉。我永遠不會忘記保羅來看望我們的關切姿態。」[7]
這首歌原來的標題是「Hey Jules」,意圖安慰處於父母離婚壓力下的朱利安·藍儂。麥卡尼說:「我開始時想『嘿,朱利斯』,那是指朱利安,別沮喪,唱首悲傷的歌曲,來舒緩自己的心情(don't make it bad, take a sad song and make it better)。嘿,試著接受這個糟糕的事吧。我知道這對他來說很不容易。我總是為離婚中的孩子們感到難過……在到他們家前我有了[這首歌]的點子。我把它改成『Hey Jude’因為我覺得這樣更好聽點。」[6]朱利安·藍儂直到近二十年後才發現這首歌是寫給他的。他記得相比和父親,自己和麥卡尼更親近:「保羅和我曾經常一起相處——比爸爸和我相處的時間長。我們有很棒的友誼,小時候我和保羅一起玩的情境要比我和爸爸一起的情境多得多。」[8]
儘管麥卡尼是為朱利安寫了這首歌,約翰·藍儂以為這其實是寫給他的:[9]
但我總是把它理解為寫給我的歌。如果你這樣想……洋子剛剛開始被牽扯進整件事中。他是在說:「嘿,Jude——嘿,約翰(John)。」我知道我聽起來像那些過分解讀、添油加醋的歌迷,但你可以理解為一首寫給我的歌……潛意識中,他在說,去吧,離開我。在有意識的層面上,他不想要我去。
有其他人相信麥卡尼為他們寫了這首歌,包括《每日快報》的記者朱迪絲·西蒙斯(Judith Simons)。[10]還有一些人,包括藍儂,推斷該歌曲和麥卡尼與女友簡·艾舍結束了一段長期戀情有關,是潛意識中「給他自己的訊息」。[11]事實上,當藍儂提及他以為這首歌是關於他的,麥卡尼否認並告訴藍儂這是關於他自己的歌。[12]
作家馬克·赫茨嘉德(Mark Hertsgaard)認為「很多歌詞的確更像是關於一個成年男子觸及到強烈的新愛情,特別是這兩句『you have found her now go and get her』和『you're waiting for someone to perform with』。」[12]樂評人蒂姆·利雷(Tim Riley)寫道「如果這首歌是關於在困難面前的自我價值和自我慰藉,那人聲本身的表現傳達了這一旅程。他從安慰他人的歌唱開始,然後隨著歌曲的進程感情加深,最後在反覆的副歌中他自己漸漸堅定,開始相信自己。」[13]
麥卡尼把標題改為〈Hey Jude〉因為「Jude」這個名字更容易唱。[8]就像創作「Yesterday」時做的那樣,麥卡尼在其他音樂人和朋友面前表演這首歌。Badfinger樂隊(當時名為「the Iveys」,是第一支加入披頭四擁有的蘋果唱片的樂隊)的羅恩·格里菲斯(Ron Griffith)回憶他們在錄音室的第一天,「保羅走到三角鋼琴邊說:『嘿,夥計們,聽一下這個』,然後他坐下來像在演唱會上那樣完整地表演了『Hey Jude’。我們目瞪口呆。」[8]
當麥卡尼把他的新創作介紹給藍儂時,說到「the movement you need is on your shoulder」這句,對藍儂說「我會再修改一下」。藍儂問為什麼,麥卡尼答道「……措辭有點愚蠢;聽起來像只鸚鵡」。藍儂敷衍道:「沒有啊,你知道。那是歌里最好的一句。」麥卡尼就這樣保留了這句歌詞,後來說:「……每當我唱到那句時,我會想到約翰,這個時刻有時會讓我動情。」[14]
Remove ads
錄製
1968年7月29日和30日的兩個晚上,披頭四在阿比路錄音室錄製了25遍〈Hey Jude〉。但這些大多是排練,因為他們計劃用三叉戟錄音室的八軌錄音設備來完成最後的作品(阿比路錄音室僅限於四軌)。7月29日錄製的一個版本收錄於CD《Anthology 3》中。最終版於7月31日在三叉戟錄音。在錄音前,披頭四的助理及朋友馬爾·伊萬斯帶來了一卡車的大麻植物和一個大茶櫃。三叉戟的創立者諾曼·謝菲爾德碰見了他,往茶櫃裡一看發現其中裝滿了玉米片和牛排。謝菲爾德對馬爾說他們在樓上有個廚房,沒必要帶食物。然而伊萬斯堅持要帶大麻植物,說「男孩們」(the boys)想要這些植物讓錄音室更「柔軟」。他們錄音了4遍,最終選的是第1遍。這首歌於8月1日完成,加上了額外的錄音,包括在歌曲漫長的尾聲中加入了一支36人管弦樂隊的演奏,由喬治·馬丁譜曲。該管弦樂隊包含了10把小提琴、3把中提琴、3把大提琴、2把低音提琴(倍大提琴)、2支長笛、2支單簧管、1支低音單簧管、1支低音管、1支低音巴松管、4把小號、2把圓號、4把長號,以及一架打擊樂器。1968年8月1日晚上 8 點,管弦樂隊抵達三叉戟錄音室,為這首傳奇歌曲的後半部分錄製了背景管弦樂軌道。比爾·傑克曼回憶說:「我們只是一遍又一遍地播放副歌,在長時間的淡出中重複播放這些即興演奏。」 當天也在場的喬治·馬丁的助手克里斯·托馬斯回憶說:「三叉戟的錄音室又長又窄。當我們進行管弦樂疊錄時,我們必須把長號放在最前面,這樣他們就不會戳到後面的任何人!」 有意思的是,由於當這些音樂家到達時,磁帶的所有八個軌道都已填滿,管弦樂隊的演奏只能被錄製在第三和第六軌道上。這意味著約翰和喬治在第三軌道和第六軌道上的電吉他將會被抹去,並用這些管弦樂軌道進行重新疊加。歌曲後半部分保羅興奮的尖叫和即興唱的內容都被大大削弱了,不過這些仍然在2009年的重置版中隱約的聽到。由於需要管弦樂隊,整個副歌部分都缺少貝斯,在專輯版本中,整首歌的貝斯部分都不是非常明顯,在2006年的Love版的後半部分中,貝斯的效果被大大的提升了。
作為本部分的配音。據諾曼·謝菲爾德說,當時有許多糾紛。「我覺得一些樂手看不起披頭四樂團。保羅意識到後立即針鋒相對地說:『你們這些傢伙他媽的想不想拿錢了?』那樣讓他們專注了不少……他們很快就沒問題了。」在最初的幾遍錄音中,麥卡尼不滿意管弦樂隊投入的能量和激情。於是他站在三角鋼琴上開始指揮他們。在加入伴唱時,披頭四問管弦樂隊成員是否能拍手並在尾聲階段跟唱,大部分人同意了(費用翻倍),但一人拒絕了,據說他說:「我可不打算拍手並唱保羅·麥卡尼那該死的歌!」
林戈·斯塔爾幾乎錯過了擊鼓時機。他去了廁所,其他披頭四成員沒有注意到,樂隊就這樣開始了錄音。1994年,麥卡尼說:「林戈走出去上廁所,我沒注意到。廁所離他的鼓只有幾碼遠,但他經過了我背後,我以為他依然在位置上。我開始了錄音,就是最後採用的那一遍,〈Hey Jude〉在鼓聲出現前要唱很長時間。當我在唱的時候,突然感覺到林戈從我背後踮著腳尖迅速走過,試圖趕到鼓邊。他剛就位,梆梆梆,他的時機把握絕對是無可指摘。」
Remove ads
宣傳
披頭四可能從未將「Hey Jude」帶到現場演出中,但他們確實於 1968 年 9 月 4 日在倫敦的特威克納姆電影製片廠對這首歌進行了非常引人注目的半現場表演。以一部宣傳片的形式在視覺上向全世界展示這首歌。
這部電影的最初想法是由電影剪輯師羅伊·本森(Roy Benson)提出的,類似於從 1980 年代 MTV 時代開始的音樂視頻。羅伊·本森剛剛與披頭四樂團合作了他們的「Hello Goodbye」宣傳片以及「Magical Mystery Tour」,而這一次,視頻的拍攝方式改為更直接的歌曲模擬現場表演。
導演麥可·林賽-霍格(Michael Lindsay-Hogg)被聘請以拍攝〈Hey Jude〉和它的 B 面《革命》,他在1969年也參與拍攝了電影《順其自然》,在2021被重製為迪士尼的電視劇集披頭四樂團:回歸。這兩部視頻都在同一天拍攝。林賽-霍格之前曾在兩年前與披頭四合作並拍攝過他們的「平裝書作家」和「雨」的宣傳視頻,所以這次他是導演的自然人選,他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獲得。披頭四樂團於下午 1 點 30 分進入特威克納姆工作室的第一階段,開始創作這兩首歌曲,並一直持續到晚上。
在拍攝上,樂隊在前三天安排將林戈的鼓放在最高平台上,約翰和喬治坐在他下面彈吉他(約翰在他的 Epiphone Casino 上,喬治在 Fender VI六弦貝斯吉他)和保羅在立式鋼琴的地板上。在這段錄影中實際上並沒有現場演奏任何樂器,控制室播放之前錄製的錄音室版本以供他們模仿。他們將麥克風連接到了控制室,這樣可以讓保羅和其他人在之前錄製的歌曲的基礎上即興演唱,這同時也滿足了英國的音樂家聯盟,他們不允許電視表演中存在假裝演唱的現象。
在這部宣傳片的拍攝期間,還有一個 36 人的管弦樂隊穿著白色燕尾服來模擬歌曲後半部分的弦樂,儘管這些音樂家在這一天並沒有實際演奏。另外估計有 300 名臨時演員在歌曲的後半部分也進行了出演,在其中一個鏡頭中,藍儂朝著觀眾區揮手示意,他們便衝進鏡頭並加入演唱副歌。這群人代表著不同國籍和不同的年齡組。在馬克·劉易森的著作《The Complete Beatles Chronicle》中提到 「錄音師工作人員在附近散發傳單並招募了這些路人,但也有人表示這些「路人」是在最近的一次錄音過程中,馬爾·埃文斯邀請的在 EMI 錄音室外聚集在一起的粉絲。
參與者
體育
在2012年7月27日舉辦的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上,70歲的麥卡尼率領全體觀眾演唱此歌作為典禮壓軸曲。
榜單成績
Remove ads
參考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