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兩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兩難(英語:Dilemma),或譯困境,源自希臘語的雙重命題(δίλημμα),是一個提供兩種可能性的問題,這兩種可能性都不是明確可接受或更可取的。[1]
![]() |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詞源
15世紀時,Gabriel Nuchelmans將拉丁文中的困境一詞歸功於洛倫佐·瓦拉。在洛倫佐·瓦拉傳統上被稱為《Dialectica》的邏輯文本的後期版本中[2],洛倫佐·瓦拉聲稱這是希臘文中困境一詞的拉丁文等價物[3]。
瓦拉所創造的新詞並沒有立刻被普遍接受,當時人們更偏好使用西塞羅所用的既有拉丁詞「complexio」,而當談到顛覆兩難推理時,則使用「conversio」。但在Juan Luis Vives的支持下,到了16世紀末,這詞已被廣泛使用[4]。
困境通常被表述為「你必須接受A或B」,其中A和B是各自導致某個進一步結論的命題。 在這種情況下,它可以被稱為「二分法」。但當它不正確時,這種困境就構成了一種邏輯謬誤,即假兩難推理。傳統的用法將兩難作為「有角的三段論」與吸引了拉丁名稱cornutus的詭辯區分開來[5]。在英文中「horns」這個詞的原始使用被歸因於Nicholas Udall,在他1548年的書《Paraphrases》中,他從拉丁詞「cornuta interrogatio」翻譯過來[6]。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