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圍棋史

特定历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围棋史
Remove ads

圍棋起源於中國,其具體年代不得而知,最早記載見於春秋時期兩漢時期為17路棋盤,南北朝時擴大到19路,傳入朝鮮半島唐朝時圍棋獲得了很大發展,並傳入日本。日本從16世紀晚期的安土桃山時代開始,漸次發展出職業圍棋制度,名家輩出。從19世紀晚期有圍棋國際交流開始,到1990年代初期,日本一直在世界棋壇居於統治地位。朝鮮半島古時也有圍棋,但規則與中日兩國差異較大。韓國現代圍棋從1940年代起步,1990年代中期到2000年代前半制霸國際賽場。中國古棋至清代前期達到一個高峰;後經晚清的衰落,直到現代逐漸復興。圍棋從19世紀晚期開始向東亞以外地區傳播,至今棋迷已遍布全球。2016年,英國DeepMind公司研發的人工智慧圍棋程序AlphaGo在分先比賽中戰勝人類圍棋世界冠軍,圍棋迎來新紀元。

中國古棋

秦以前

傳說中看到兒子丹朱不夠聰明,便發明圍棋,並教他下圍棋。晉代張華《博物志》中,有「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與「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的記載。《史記·五帝本紀》:「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也有另一種看法,認為「夏人烏曹作賭博圍棋。」(《潛確類書》)

圍棋最早的可靠記載見於春秋時期的《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大叔文子聞之曰:嗚呼……今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心不免矣!」,講到寧喜擁立衛殤公後又打算廢掉,正如圍棋的得而復棄。

春秋時,孔子也提到了圍棋:「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論語.陽貨》)

左傳》和《孟子》也都有關於「弈」(即圍棋)的記載。

早期圍棋的棋盤規格多樣,黑先還是白先也沒有一定之規(至清初才約定俗成為白先黑後),像是西藏圍棋仍是白先黑後。勢子的擺放與現代圍棋也有所不同,例如《玄玄碁經》中著名的「天地覆載圖」。

Remove ads

漢魏晉

Thumb
弈棋仕女圖》絹畫,1972年出土於吐魯番阿斯塔那187號張氏夫婦合葬墓,執棋貴婦應為唐代六品官吏之妻。

在此期間,圍棋常常與以擲色子為主的六博並稱為博弈,成為上層社會中常見的遊戲。但是,在西漢年間,以賭賽運氣為主的「六博」,遠遠流行於比賽智力為主的「弈」。直到東漢,這種情況方才得到改善,圍棋由於其與軍事的類似,受到了日益重視。班固的《弈旨》被認為是世界第一部圍棋專業書籍,馬融則在其《圍棋賦》中首次提出了「三尺之局兮,為戰鬥場」的思想,當時的著名人物,如曹操孫策王粲等,都是圍棋高手。

中國目前現存最早的棋譜三國時的「孫策詔呂范弈棋圖」。但是根據在東漢墓葬出土的棋具和曹魏邯鄲淳的《藝經》記載,這個時期的棋盤是十七道的,棋子也是方形。因此,有人據此提出,十九道的「孫策詔呂范弈棋圖」是後人假託。這個時期,在中國,對角星的勢子擺放已經固定。

南北朝

在這個時期,圍棋在南方成為文人雅士的時尚活動,棋盤擴大到十九道,棋子仍為方形。南朝設棋品制度圍棋州邑制度,將專業圍棋手分為不同的級別,予以一定的待遇。

南朝宋褚胤七歲就達到高品,棋藝冠絕當時,被宋文帝譽為天下五絕之一,但在宋孝武帝年間因父謀反受牽連伏誅,時人痛惜。

梁武帝親做《圍棋賦》,提倡圍棋,使圍棋進入了一個黃金時期。

圍棋傳入朝鮮半島。 [1]

梁武帝甚至舉辦過一次全國性的圍棋大賽。這也是有據可查的最早的一次全國性比賽。參賽人數眾多。在比賽結束後,被評上品級,也就是入段的棋手就有278人。

隋唐

Thumb
王積薪(黑)驪山老媼(白)

圍棋最遲在唐朝初期傳到了西藏,相傳松贊干布的大臣瓊波·邦色是一位圍棋高手。後來圍棋由藏族人改為西藏圍棋[2]

中國到了唐朝時,圍棋迅速發展。宮中設立了棋待詔一職,專門供養棋士陪皇帝下棋。王積薪是開元盛世得第一國手,他總結出的圍棋十訣:「不得貪勝,入界宜緩,攻彼顧我,棄子爭先,舍小就大,逢危須棄,慎勿輕速,動須相應,彼強自保,勢孤取和」,被認為是圍棋的經典理論。傳說中,「王積薪夢青龍吐棋經九部授己,其藝頓時精進」。唐朝天寶年間,為躲避「安史之亂」,王積薪來到四川,遇到驪山老媼的婆媳對弈(傳說)。宋朝的《忘憂清樂集》記載了王積薪的「一子解雙征」棋譜(有爭議,一說是顧師言對日本王子局)。

圍棋在唐朝傳入了日本。當時在長安有很多公費和自費的日本留學生。他們在中國學習各種先進的知識,其中也包括棋藝。《美國百科全書》1977年版《圍棋在世界的流傳》條目中確認的時間條目說,公元735年前後,中國唐代圍棋傳入日本的時間。而在唐朝以前的魏晉時期,圍棋已經傳入朝鮮半島。1200多年中日韓圍棋三國演義的萌芽自此形成。

開元25年,即公元738年,棋手楊季鷹隨同特使出使新羅,也就是現在的朝鮮,結果楊季鷹棋高一招,新羅棋手無人能敵。100多年以後,第一次較為正式的中日圍棋「對抗賽」在長安進行。對弈雙方是顧師言和日本王子「高岳親王」。顧師言就是在這局棋中下出了被稱為神來之筆的「三十三招鎮神頭」,一舉鎖定了勝局。

Remove ads

宋元

宋代張擬模仿《孫子兵法》撰寫了《棋經十三篇》,對後世的圍棋理論及實踐有深遠影響。北宋時期的劉仲甫對圍棋著述甚多,有《忘憂清樂集》、《棋勢》、《造微》、《精理》、《棋訣》等。北宋時期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等文人、忠臣,也都有很高的圍棋造詣。

元朝嚴德甫晏天章編寫了《玄玄棋經》,收錄了前人大量的理論著述以及大量圍棋死活題、定式

明清

明末著名國手過百齡寫下著名的《官子譜》,收錄了各種圍棋手筋。不過,民間用棋賭博的風氣一度很興盛,明太祖朱元璋甚至頒布過禁棋令。

清初盛世,圍棋高手也層出不窮。康熙年間,棋聖黃龍士獨步天下,讓學生徐星友三子大戰十局,寫下著名的《血淚篇》,為讓子棋的名譜。乾隆四年(1739年),施定庵范西屏雙雄爭霸,在浙江平湖傳下了著名的當湖十局,棋局驚心動魄,招法妙絕古今,為中國古棋巔峰之作。

明清時期的眾多棋手除了下指導棋、傳授弟子外,收入主要依靠觀棋者(大部分是顯宦、富商和上層文人)的「幫彩」和「賭彩」。這顯然是一種靠天吃飯的收入模式。如果是處於太平盛世,達官顯貴們有很多的閒情冶志,民間的圍棋活動就會多一些,棋手的生活也會十分穩定。「諸子爭雄競霸,累局不啻千盤」,「海內國手幾十數輩,往來江淮之間」,王燮在《弈墨·序》就是這樣描述的清初棋壇的盛況。而一旦民生凋敝,棋手生活拮据。圍棋水平自然也就每況愈下,後繼乏人。

乾隆後期開始中國圍棋水平急速下降,晚清最後一位大國手周小松評價當湖十局:用意精深,不便隨意評解,自欺欺人。之後的國手如汪雲峰等,據估計更要被授二子才能與周小松抗衡。[3]清末民初,日本棋手高部道平日語高部道平多次訪華交流,高部當時段位僅四段(1912年升五段),卻可以讓中國一流國手兩子。[4]

Remove ads

民國時期

清末到北洋政府時期,段祺瑞府上聚攏了一批當時中國最強的棋手,包括汪雲峰顧水如劉棣懷過旭初等人。其中顧水如曾到日本學棋數年並被授予四段段位。1914年,吳清源出生。1926年,吳清源執白勝劉棣懷,成為中國實際上的第一人。1928年,吳清源赴日。

藏棋

日本古棋

從圍棋傳入到室町時代

按日本傳統說法,圍棋係由遣唐使吉備真備帶回。

戰國時代到江戶時代

日本戰國時代的日海和尚成為當時統治性的高手,受到織田信長的推崇和贊助,以後又繼續得到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的重視。日海後來成為寂光寺的住持,居於本因坊,而改名本因坊算砂。算砂為本因坊家的創始人,而他的幾個弟子又自立門戶建立了安井家井上家,加上林利玄創始的林家,合稱江戶圍棋四大家。四大家皆實行指定繼承人的世襲制度。

明治時代到戰前

明治維新取消了四大家的俸米,職業棋手不得不自謀出路,人數大為萎縮。1879年,村瀨秀甫、中川龜三郎、小林鐵次郎等人組建方圓社,這是一個近代化的圍棋組織。1923年9月發生關東大地震,1924年日本棋院在整合了原本因坊家、方圓社的勢力的基礎上成立。

朝鮮半島的古棋

現代圍棋

目前職業棋手以中國大陸台灣日本韓國為主,但近期歐美國家也在迅速發展。業餘圍棋則有上百個國家參與。

現代圍棋以吳清源木谷實發起新布局為前奏,以本因坊秀哉名人於1938年引退為起點。

吳清源時代

1938年,本因坊秀哉決定引退,將世襲360年之久的「本因坊」頭銜轉給日本棋院擁有。秀哉退休後,名人(即九段)騰出,當時日本棋壇八段以上成為真空,七段位的,除了幾位元老級棋士外,年輕的棋士只剩下木谷實和吳清源了。為決定誰是日本棋壇的王者,讀賣新聞社決定主辦「吳清源、木谷實擂爭十局棋」,由於比賽地點在神奈川縣鎌倉,後世得名「鎌倉十番棋」。鎌倉十番棋至1940年10月第六局下完後,吳清源五勝一敗,將木谷實的交手棋份降為先相先吳清源時代就此拉開序幕。1939年至1956年間,吳清源共展開十次升降十番棋,依次把木谷實雁金准一藤澤朋齋橋本宇太郎坂田榮男岩本薰高川格七位超一流棋手全部打為先相先定先,被尊為「昭和棋聖」。

坂田時代

1961年,坂田榮男和吳清源並列第三屆日本最強決定戰冠軍,並同年獲得本因坊戰冠軍。按慣例,本因坊持有者要和吳清源進行一次三番棋對抗賽,坂田最後2比1獲勝。1963年,坂田集名人和本因坊兩大冠軍於一身;1961年和1964年兩次成為「七冠王」(獲得了日本棋院8個比賽中的7個冠軍),為其全盛期,1967年本因坊戰七連霸,成為第二十三世名譽本因坊榮壽。坂田此後雖然依舊實力強勁,但在1965年和1968年吳清源門下林海峰先後奪去名人本因坊頭銜後,漸漸失去了其對日本棋壇的統治。

超一流棋手時代

超一流棋手時代[註 1]始於1965年林海峰奪得名人,止於趙治勳2003年奪得三星杯世界冠軍。吳清源門下的林海峰及木谷實門下的大竹英雄石田芳夫加藤正夫武宮正樹、趙治勳、小林光一瓜分了日本這一時期的大多數頭銜戰冠軍。不過,此階段的日本圍棋,前期有大豪如坂田榮男、藤澤秀行等寶刀不老,後期亦有依田紀基柳時熏王立誠小林覺等後起之秀羽翼漸豐。此階段也是世界比賽創辦、圍棋真正迎來國際化的時代(見後文)。

韓國圍棋1945-1987

韓國自古圍棋盛行,但都是「巡將」圍棋,其規則與中日兩國差異較大。李朝結束後,日式圍棋開始引入朝鮮,並很快變得與巡將圍棋同樣流行[5]。韓國職業圍棋的開創者為趙南哲(1923-2006)。趙是木谷實門下,1941年入段,1943年回國。為了推廣日式圍棋,趙南哲曾把棋具放在小車裡,推著車走街串巷挨家挨戶去免費教人下棋。1945年,趙南哲創立漢城棋院,並曾先後改名為朝鮮棋院、大韓棋院。之後旋即毀於韓戰

1954年韓國棋院成立。職業頭銜戰開始舉辦。趙南哲自然是長期居於統治地位,直到金寅於1963年從日本歸國。之後便是金寅時代。1972年曹薰鉉歸國,韓國又進入曹薰鉉時代,一直到世界錦標賽創設、李昌鎬崛起。

中國圍棋1949-1983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專業圍棋水平相當低。從1960年開始,每年舉辦中日圍棋友誼賽。其中,1961年第二屆來華訪問的日本圍棋代表團中的55歲伊藤友惠五段(女性)橫掃中國當時頂尖棋手,八輪全勝。[6]1964年改稱中日圍棋對抗賽,一直舉辦到1991年。

1962年全國個人賽後根據成績授予43人以專業段位,最高五段,這是中國首次實行段位制[7]。不久之後圍棋段位制隨著各種等級制一起被撤銷。1982年,中國恢復實行段位制。

國際比賽時代

中日圍棋擂台賽時代

1976年在中日圍棋對抗賽中,率團訪日的聶衛平戰勝當時日本超一流選手石田芳夫九段,以6勝1負的成績在當時的圍棋強國日本被稱為「聶旋風」。當時除聶普遍被認為擁有超一流水平外,中國圍棋與日本圍棋就整體實力而言,差距依然明顯。1984年,中日棋界共同倡導舉辦中日圍棋擂台賽為促雙方交流。日本《棋》周刊當時公布了一項民意測試:在三千多名投票者中,只有27個人認為中國隊會勝。而這27個人中24人是在日的中國留學生;在中國《圍棋天地》雜誌的投票也只有20%的愛好者預測中國隊會勝。結果1985年在首屆擂台賽上,江鑄久聶衛平相繼連勝,中國隊奪得冠軍;至1988年,中國主將聶衛平帶領中國隊連續三次奪冠並創下了11連勝,在中國掀起了一場圍棋熱,並催生世界大賽應氏杯富士通杯的創辦。

韓流-李昌鎬時代

1989年「圍棋皇帝」曹薰鉉3-2擊敗聶衛平,奪得首屆應氏杯世界冠軍,開啟了韓流時代。 李昌鎬時代:1992年曹薰鉉弟子李昌鎬以16歲奪得東洋證券杯世界冠軍,並在1996-2005十年之間,獨孤求敗,建立「李昌鎬王朝」。 韓流時代,始於1989年曹薰鉉奪得應氏杯冠軍,止於2012年李世石奪得三星杯冠軍。

李世石、古力爭霸時代

李世石全盛期:始於2002年奪得富士通杯世界冠軍,止於2012年奪得三星杯世界冠軍。 古力全盛期:始於2006年奪得LG杯世界冠軍,止於2015年奪得春蘭杯世界冠軍。李古雙雄,年齡相同,戰蹟相當,號稱「絕代雙驕」。2012年三星杯決賽,李世石以兩個半目,總比分2-1戰勝古力奪冠,為兩人生涯巔峰之作。2014年古力李世石十番棋,李世石以總比分6-2取勝,但當時兩人都已不在巔峰。

中國井噴-群雄時代

2013年,中國連奪六個世界大賽冠軍,至2014年初,中國在連續七個世界大賽奪冠,而且七個冠軍分屬七位年輕棋手(只有陳耀燁是1989年出生,其餘都是90後),中國誕生七位年輕「一冠群」,特別是陳耀燁和唐韋星在決賽擊敗李世石,象徵新時代到來。

柯潔、朴廷桓、井山裕太

  • 柯潔:2015年至2016年初,一年奪三冠,大有席捲天下之勢,特別是第二屆夢百合杯3-2擊敗李世石奪得第三座世界冠軍,創下空前觀注和無數話題。至2019年1月已奪七座世界冠軍。
  • 朴廷桓:李世石之後的韓國最強者,長期保持國內第一,國際賽場上和柯潔是一時瑜亮,至2019年,四座世界冠軍。
  • 井山裕太:從2012年開始在日本國內制霸,並在2016、2017年兩度完成七冠制霸偉業,但面對中韓頂尖棋手,仍稍落下風。

圍棋的全球推廣

圍棋於19世紀晚期開始成規模的傳入歐洲。在此進程中的第一大站是德國

日本為圍棋在全世界的推廣用力最早、最多,以致西文中的圍棋術語多來自日語。1980年代以降,中國、韓國也大力參與推廣圍棋。

1996年,美國太空人丹巴利英語Daniel T. Barry(Daniel T. Barry)博士與日本太空人若田光一博士在太空梭奮進號上進行首次太空圍棋對弈,他們使用一套特別設計的太空圍棋棋具,由Wai-Cheung Willson Chow所造[8]。兩位對弈太空人因此得到日本棋院授予的榮譽段位。

圍棋運動現已遍佈世界各地,唯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和台灣最為興盛;西方國家已漸熱;東南亞正在發展中。

東南亞的圍棋發展

泰國因「泰國圍棋之父」蔡緒鋒 企業家(泰國正大集團副董事長)的大力推廣,使泰國自1993年成立協會開始至今,學棋人口達超過百萬人眾。[9]

新加坡圍棋協會在新加坡設立了兩個棋所,提供圍棋教學的服務,當中更有一些從台灣、中國特聘而來的職業棋士[10]

馬來西亞圍棋在近年來逐漸發展中,並且在不同地區進行推廣。在西馬吉隆玻,圍棋愛好者組成了一個圍棋協會,並經常參與新馬泰圍棋交誼賽。此外,西馬霹靂州怡保在2011年成立了一間圍棋棋院,目前正積極推廣圍棋教育。棋院在推廣期間舉辦了各種賽事和圍棋推廣講座,其中包括與馬來西亞圍棋協會合辦的第一屆亞洲圍棋錦標賽-富達杯,這也是馬來西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圍棋比賽之一。

在東馬,棋手陳俊鳴等象棋國手也開始推廣圍棋。古晉市的象棋棋院將圍棋項目植入其中,並在各地推廣兒童圍棋教育。這些努力表明圍棋在馬來西亞的發展趨勢良好,並且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圍棋愛好者的關注和支持。

汶萊圍棋仍有待發展,目前還沒有建立圍棋協會,有一群熱愛圍棋分子,學棋者多數是大學生及少年,兒童圍棋市場仍小[來源請求]

印尼有許多人開始愛上圍棋,然而目前苦無英文圍棋教材的翻譯不便,使之圍棋教育暫時滯止難前,目前已有改善,學棋人口漸漸增加。

圍棋比賽的用時

人工智慧時代

2016年1月27日,《自然》發表了Google DeepMind開發AlphaGo 的論文,於2015年10月,在未讓子的挑戰中,以5:0戰績,擊敗歐洲圍棋冠軍——職業圍棋二段樊麾。這是電腦程式首次在公平比賽中擊敗職業棋手。2016年3月,AlphaGo在韓國首爾以4:1擊敗棋士李世乭[11][12] 2017年5月,AlphaGo在中國烏鎮圍棋峰會的三局比賽中以3:0擊敗[13]當時世界排名第一[14][15]的中國棋手柯潔

谷歌2017年的論文發布後,圍棋AI變得越來越強了。

參見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