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國號

政權官方正式名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國號是一個國家的相關法定政權的正式官方名稱。「國號」與該國家在國際社會上的通常稱謂或名字是不同的概念,例如英國,可以說其現行的「國號」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其在國際上的俗稱與自稱還有「聯合王國」、「不列顛」、「英國」等多種。又如,1871年建立的德國,儘管經歷了德意志帝國、兩次世界大戰的戰敗、聯邦德國等等不同時期,德國對1949年重新建構起來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性質在憲法層面有明確的解釋,即,1949年所構建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是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民族國家的延續,只是政府重構,而非另外建立的國家[1]也就說,德國依舊是1871年建立的德國,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只是現有政權的正式名稱,即中文之「國號」。

中國古代史上,國號的確立往往被作為一個朝代開始的歷史標誌,並不因其統治的地理區域的改變而改變[2];改朝換代即是原政權滅亡後由新政權取得了統治者的合法地位,故每次朝代更替時會更改國號,類似於古人的別名、別號,做為代表當時法定統治政權的官方名稱。一旦國號改變,則往往不被視為同一個朝代。中國古代同時對於國號的應用有著嚴格的等級標準,例如封國的國名不能稱為「國號」,不同等級的封國有不同的國名,以漢朝為例,有昌邑等,都不稱作「國號」;藩國則可以擁有國號,並且有時須經由宗主國賜封或予以確認。受古代中國的影響,整個東亞文化圈,都非常重視國號的確立;東亞古代的王朝,多在王朝之初便明確國號,以作為立國的基礎,並不輕易改變。

相對而言,西方古代歷史上沒有特定的國號概念,而更重視王朝的延續。中世紀歐洲的主權國家或附庸國家,多依照該統治區域的歷史地理及封建等級命名,如法蘭西王國費拉拉公國等。這些領土的「國名」並非其國號,而是僅僅作為一塊領土的名稱。領土的命名與領主的封建頭銜和領土的地理區域綁定,不因領主家族的變更而改變,例如哈布斯堡家族長期控制著西班牙王國奧地利公國等領土[3];然而一旦該領土地理範圍或者領主的封建等級改變,其國名便會作相應變更,如博爾索·埃斯特在1471年被教宗保祿二世從費拉拉侯爵擢升為費拉拉公爵,其後該領地便被稱為費拉拉公國[4]。歐洲國家所以到了近代才多在憲法或相關法律中明確國號。

現代國際社會,確立國號成為一種普遍的做法。也就是說,通常現代國家的國號就是指出該國採用之政體,例如美國的國號為「美利堅合眾國」,法國的國號為「法蘭西共和國」。

Remove ads

中國史例

國號傳統的由來

中國歷史最早對於國號這一概念進行的研究與論述,見於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的記載:「自黃帝,皆同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5] 司馬遷論述,「國號」的確立是為了彰顯君主的功績和德行,所以五帝雖然是同姓一脈相承,卻分別建立了不同的國號——黃帝建國號為「有熊」,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為「陶唐」,舜為「有虞」,禹建國號為「夏后」,建國號為「商」,建國號為「周」。根據司馬遷的記述,可見此時「國號」是作為一種早期國家的象徵,「國」在周朝前是各部落盟的領地[6][7],經過演變至周朝時則是成為衛戍王朝的諸侯國[8]。同樣成書於漢朝的《毛詩正義·商頌譜》稱讚,從雖然歷經了多次動亂和遷徙,然而商的國號卻延續了下來[2],則說明國號作為一種國家政權或早期國家的象徵,不隨統治地域的變更而改變。對於國號的應用也有著嚴格的等級標準,例如封國的國名不能稱為「國號」,不同等級的封國有不同的國名,以漢朝為例,有梁國昌邑國代國等,都不稱作「國號」;藩國則可以擁有國號,並且有時須經由宗主國賜封或予以確認。當某個歷史階段的原政權滅亡後由新政權取得了,便會改國號代表此政權取得了中原統治者的合法地位。

一般而言名稱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封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係;寓意吉祥或具特別含義。

Remove ads

雙字國號

除了早期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國號為雙字以外[9],自商朝開始到宋朝以前,中國朝代的正式國號多是單字,而本朝人稱本朝國號,一般在國號前冠以「大」字以示尊崇,如成書於唐朝(公元636年)的《隋書》稱呼唐朝為「大唐」;而元朝人修纂的《宋史》提到宋國在給金國的國書上自稱「大宋」[10]。同時小國稱大國或藩國稱宗主國時,為了表示尊敬,也往往在其國號前尊以「大」字,如720年成書的《日本書紀》即稱同時期的唐朝為「大唐」。在多個王朝並立的時期,各王朝之間相互對立、爭奪統治中國的正統性,在國號前加「大」字成為了標榜王朝正統性的一種方式,甚至關係國體國本,例如《宋史》提到過金朝要求宋朝在國書上僅以「宋」自稱,被宋的使臣拒絕了,宋朝皇帝非常讚許,認為其維護了國體。

元朝開始,其開國君主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的卦辭,直接將國號定為「大元」,「大」字開始成為了正式國號的一部分;元人修的《遼史》和《金史》中亦分別稱遼與金的國號為「大遼」[11]、「大金」[12]明朝朱國禎在《涌幢小品》一書中論述國號傳統的改變,聲稱國號包含「大」字的做法始於元朝並被明朝沿用,而漢、唐、宋等朝的國號本身不含有「大」字,僅是一種尊稱[13]等朝的正式國號均為雙字、以「大」字起頭,明朝國號為「大明」,清朝國號為「大清」。

中國近代歷史的國號

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朝代直接以「中國」這一的名稱直接做為國號。「中國」一詞最先是一個表示地理意義的詞彙(與「四方」相對[14]),逐漸變成了文化意義上的中華文明地區,並產生國家與國家的差異,成為統治領域的泛稱[15][16]。漢朝時則將其統治的九州地區皆稱為「中國」[17][18][19][20],並把中國做為與西域諸國相對的一體的稱呼[21] [22], 進而在清朝時期轉變為整個國家的「國名」[23]。例如在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的《尼布楚條約》中,「中國」就以國名的形式出現在條約中。

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在《臨時約法》中將政體載入國號,規定國號為「中華民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臨時憲法)中規定了國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古代歷代國號

更多資訊 國號, 朝代 ...
Remove ads

日本史例

日本歷史上王朝延續國祚極長,建國至今約兩千六百餘年;其皇室並沒有改朝換代與換國號。即使被本朝將領或大臣專擅國政,出現武家政權,國號也沒更換。其國號從飛鳥時代確立以來,使用至今。日本歷史上的國號與朝代關係可見下表:

更多資訊 國號, 朝代 ...

越南史例

越南歷史上並非每次改朝換代都更換國號。有些朝代傳承短暫,且多被本朝將領或大臣篡權建立新朝代,因而有多個朝代曾經使用同一個國號。越南歷史上的國號與朝代關係可見下表:

更多資訊 國號, 朝代 ...

同一時期的越南在中國、日本等國的別稱則有安南交趾等;而大越時期的越南雖然國號為大越,其君主同時亦接受中國的冊封封號安南國王

Remove ads

朝鮮史例

朝鮮半島歷史上政權延續國祚比較長;並沒有頻繁的改朝換代與換國號。朝代國祚通常的比較長,且多被本朝將領或大臣篡權建立新朝代,因而受到中原王朝影響。朝鮮半島歷史上的國號與朝代關係可見下表:

更多資訊 國號, 朝代 ...

同一時期的朝鮮在中國、日本等國的別稱則有高麗東國等;而李朝時期的朝鮮雖然國號為朝鮮,其君主初期時候同時亦接受明清兩代的冊封封號高麗國王

Remove ads

現行其他國號

現有主權國家國號帶「方位詞」的國家政權一覽表

更多資訊 國名, 方位詞 ...

現有主權國家更改過兩次以上國號的國家政權一覽表

更多資訊 主權國家, 先前國號 ...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